佛奈谈(十一)
庄子八问来自于一位网友苍茫兄的四言古风《问庄》,我摘录如下:
《問 莊》
何故成蝶?何因入夢?
大道奚運?萬物奚盛?
變化誰主?是非誰定?
孰智孰愚?由力由命?
首先可以看出,能问出这些问题的人对庄子一定已经有很深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理解,有网友请DeepSeek帮忙解释。DeepSeek的回答非常好,但是对于没有读过庄子的朋友还是有些抽象。网友德兄请我解读Deepseek的解读,感谢德兄的抬爱,但也让我诚恐,在高人和AI面前,我是班门弄斧。庄子历来主张知为不知,我就在此现丑,用冒充知来展现我的无知。也请大家自己斟酌选取我的理解,不要无条件接受。
1)何故化蝶?"物化"自然——庄周与蝶本无别,生死形态皆道之流行,化蝶乃"万物一马"的实证。
如果对逍遥游熟悉的朋友一定记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的重要思想就是“物化”,可以理解为事物之间的转化,但不同于佛教中的轮回。因为物化,所以物与物之间是齐平的,因为齐平,人也不要太焦虑,人终有一死,死后不管化成什么都是齐平的。庄周梦化成蝶,醒了不知道是真的梦醒还是蝶梦见化成庄周,说明庄周与蝶是齐平的。这是齐物论的一个理解,叫齐物之论。
2)何因入梦?"觉梦难辨"——梦为道枢,破"醒者为真"的执念,显"方其梦也,不知其梦"的平等性。
你以为你是醒的但其实是在做梦。记得年轻时有一首歌,一场游戏一场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随时都可能物化进入另一场梦,所以何必有执念,该放下的就放下。佛家甚至有“迷悟不二”的说法,醒着和睡着没区别,迷中和开悟没区别。有这样一句我深以为然,一个人怎么算富有?就是当他的财富再增加也不会改变他/她既有生活状态的时候,说明他/她已经富有了。真正的开悟并不会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
3)大道奚运?"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道运于万物而"无为无形",自本自根。
敢问道在何处?路在脚下。哈哈,西游记的歌词都出来了。道无处不在,但道隐于小成,也就是如果你满足于一些小成绩,那道就被遮挡了。谁在遮挡道?恰恰是你自己。我们以前讲过丧我,只有丧我,道才会凸显,满足于小成绩,我就会膨胀而遮蔽了道。所以永远要在路上,不要以为到达了而驻足在小成。
4)万物奚盛?"各得其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盛于自足(如"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非外力所成。
万物因为道而盛。道德经中说,“万物得一以生”。一是什么?一是道的呈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滋养万物,让万物各得其得,万物才会兴盛。
5)变化谁主?"咸其自取"——"万化而未始有极",如"虫臂鼠肝"皆自然转化,无主宰者("生生者不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即道法自己,所以在道家思想中道即是终极因。这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文化的终极因是上帝,上帝被认为是万物的主宰,是人的形象且具主动性的存在;而道是无形的,他是万物的因,但不是万物的主。
6)是非谁定?《齐物论》答:"莫若以明"——儒墨是非如"猿猴朝三暮四",唯有"照之于天",方能超越对立。
在《齐物论》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即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现在朝三暮四的意思和庄子这个故事的本意已相差甚远。原本这个故事是讽刺世人,其实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没有本质区别,但要争个是非对错面红耳赤,实属不智。那到底有没有是非?肯定有,比如一天吃七个橡子和一天吃八个肯定有本质差别。如果有是非,谁来定?这就是苍茫兄本问的重点。因为万物由道而生,是非自然由道而定,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道,“莫若以明”。听上去很复杂,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好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你只要掌握小学数学就知道两者没区别。道理简单,但在复杂世界面前需要我们去研究事物的道在哪里,才能判断真正的是非。
7)孰智孰愚?"无用之用"——栎社树以"散木"全生,大智若愚;惠子患瓠大无用,反见其心智之陋。
庄子还记录了与惠子的一段对话,惠子说他有个大葫芦,因为太大以至于什么用也没有,还说有棵大树,又高又大,但木质软无法用作材料,他都是在粉刺庄子大而无用,而庄子则说,大葫芦你可以做成大船,别在腰间就可以畅游五湖四海;大树正是因为其无用才能逃脱被砍伐的命运,可以用来遮阳避暑。所谓智愚都是眼界与心胸,志存高远才不会被短视的世俗之用和世俗之智所左右。
8)由力由命?"安之若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人力极致是顺应天命(如庖丁"依乎天理")。
人常说,投胎是个技术活,有人生在大富之家,有人生在赤贫之家;有人生来天赋异禀,有人生来先天残疾。这些能影响人的幸福吗?实话实说,可以,但它是决定人幸福的核心要素吗?不一定。用逻辑来描述,所有这些先天条件是人幸福美满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应该是它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有多少出生含金汤匙,要健康有健康,要美貌有美貌,要才华有才华,而以惨淡收场的例子?比如宋徽宗、李后主。所以人最重要的是安之若命,而真正的命都在天道之中。
以上是对苍茫兄的问庄和AI解读的我的一下理解,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我想再对我所理解的道家思想做个整体说明。道家思想和所有其他思想哲学一样,在我看来,用个比喻来说,就像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有Linux,也有鸿蒙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是在电脑和应用之间建立底层框架,对电脑资源作有计划的配置,目的是让应用运行流畅,但不像应用程序给你直接感受,比如你用播放器播放电影时不会意识到操作系统。哲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哲学确定思维框架和三观,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作用却又不完全显露,这就是哲学的无用之用。道家思想是我最推崇的人脑操作系统。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人脑操作系统,否则就会出现貌似有些人资源非常好,聪明富有健康,但最终结局惨淡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宋徽宗李后主,因为人脑操作系统没有匹配。
最近我在Reddit上发现一个很大的道家论坛社群,让我很惊讶全世界在汉语区之外还有一个如此大的道家社区。我在上面发起了几个讨论,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有一个讨论我想在这分享给大家,关于道德经中通行本第一章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
其中有个高票回答,让我很欣慰,世界人民中也有不少道家思想的有缘人。我在这里保留原回答的英文,同时加入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1 - It is a warning against literalism, it is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human language. Words are symbols, labels and approximations, thus the eternal Tao being the formless source of all things, cannot be adequately captured by these finite, conceptual tools.
语言是有局限的。庄子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言非吹也,语言是承载信息的,但不是信息本身,因为语言的局限,很多更加细节的信息遗失或者语言本身被误读,造成信息差。
在《庄子·天道》中庄子讲了轮扁与齐桓公的故事:这天,轮扁在斫轮,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上前问桓公:敢问公在读什么书?桓公答:圣人的书。轮扁问:圣人还在吗?桓公答:圣人已死。轮扁说:那你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桓公很生气,说:你一个轮人怎敢评议我读书?如果说不出道理来就要你命!轮扁回答:我是从我所做的事来看的。砍制车轮,慢就容易滑动而不牢固,快就会生涩而难入,不快不满,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又表达不出来,但是有一种奥妙的技艺表现在这制作的过程中。我不能把它明确地告诉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过去。古人已经死了,他那无法传授的东西也已一同消失了,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庄子评价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奥妙的技艺表现在这制作的过程中,这是道家思想的精要,我们要在实践中去领悟道,而不能局限于从书本上。
2 - I don't know why he put it in the beginning, but my best guess is to establish the ground rules, the foundation, basically: "what I'm about to describe is not the thing itself, but the best I can do with words." It prevents the reader from becoming dogmatic about the text, it prepares you to look beyond words and to try and grasp the deeper meanings.
道德经第一句就把语言的局限呈现出来,目的就是避免道德经被教条化。即使有如此明显的警告,道德经还是在2000多年以来直至今日不断被庸俗化成为道德指南a virtue ethics philosophy,这非常的讽刺,因为在道德经的文本中,不断地警告读者,第5章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19章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用心的读者一定要思考,为什么道德经总一面说圣人如何如何,而另一边又说“绝圣弃智“,看似好像矛盾,但实际是道德经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道德经反对教条,尤其反对教条带来的虚伪道德。道德经的核心是道是本德是末,德是遵循道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成为人们的主要目标。所以对于道家思想的初学者,首先一点必须铭记,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列子,该如何解读,要尽可能多得去听从不同角度的解读,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形成你自己的理解,没有人有资格评判你的解读对或错,只有你自己可以。那些强加别人接受的所谓直接翻译不管是从中文文言到白话文或是中文到英文都是与道家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想起最近刷到的一首小诗,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这诗的本意为何,但我很喜欢。
《月亮》
我当然知道那不是我的月亮,
但有一刻月光确实照在我的身上。
可生活不是电影,我偷偷地碰了你一下,
却不料你如蒲公英般散开,
此后到处都是你的模样。
有人说,老子庄子以手指月,你不要只看手指而不看月亮。但我以为,那不是手指,而是老子庄子描述的月光,月光在某一刻确实照在他们身上。你不要迷恋在那点点光亮之下,因为不是光就一定是月光,也可能是萤火虫制造的微光,也可能是深海中怪鱼捕猎用的光。老子庄子的文字描述的是月光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他们对月光的描述去寻找去实践去发现自己的月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