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飯局見聞:一個「英雄母親」的代價
(修改过)
IPFS
那年跑生意到大陸,在江西當地的一位海關小幹部請客,說是家宴。
酒過三巡,話題原本不過是米價、貨運、進出口的瑣事,突然主人一轉口風,眉飛色舞地提起太太:
「她最會對外交流,連北歐的單位都能談得動。」
語氣裡的自豪,就像談一筆做成的大生意。
太太在旁,輕輕抿嘴一笑。那笑容帶著一點神秘、一點炫耀,好像暗示自己曾經站上過什麼「國際舞台」。
聽著聽著,才知道這些「交流」不是什麼簽約或合作,而是繞過外交詞令,直接拿家裡的小孩做文章。
有人順口問起女兒的學校生活。女孩低著頭,答得含糊。
「每天都要去上資訊教育課,在機房裡配合流程……」
語氣淡淡,卻聽得出不像在說課業,更像在說某種排演。
她還補了一句:「常常吃藥。」
說著,用手摸了摸頭頂。頭髮剃過,曾經貼過白色膠布。班上同學傳她「是不是開顱了?」老師從來不解釋,只要大家「理解國家安排」。
那一桌飯,氣氛很怪。
父母談起「國際交流」時滿臉得意,好像證明了自己能耐。
女兒卻木木地坐著,像一個不會反駁的木偶。
客人們裝作沒看見弦外之音,仍舊舉杯,說笑。
這座城市最大的問題,不光是物質貧瘠,而是精神的徹底荒蕪。這裡容不下質疑,孩子的哭聲也能被包裝成「流程」。
我心裡暗暗覺得:這哪裡是「英雄母親」?
這分明是一場政治的戲碼,把女兒推出去當犧牲品。
只是,在座的人誰都沒戳破。畢竟,這樣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並不少見。
飯局散去,走到門口,太太悄悄在我耳邊說:
「你有沒有注意到,那女孩頭上真的有疤?我剛剛看得清清楚楚。她媽媽還笑得那麼開心,說什麼交流……唉,這家人,真是怪得很。」
她不敢再多說。八卦的語氣裡,帶著一絲不寒而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