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投資大師 - Peter Lynch(彼得林區),邱永漢,是川銀藏,Philip Fisher(菲力普費雪)
IPFS
四位投資大師,都擅長從生活中找投資題材。故事先行,數據分析在後。
並非數據分析不重要,而是要從一般生活中培養商業的嗅覺。例如:
一間餐廳很多人排隊,一般人的思考是「這間餐廳看起來不錯,我也想吃吃看」。
投資大師可能的思考是:
「這間餐廳的成功或失敗,背後有哪些stakeholder?」
「他們的產品或服務,使用了哪些原料,哪些供應商可能因此受益?」
「這模式會不會很容易被複製?被複製後,會不會一下就成為紅海,無利可圖?」
「如果這餐廳繼續擴張到全國,甚至到海外,利潤前景會如何?」
「客人為什麼喜歡吃?除了好吃,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成本是否合理?是否有好的定價能力,即使價格上漲,客人也不太會離開?」
「如果有競爭者加入,這間廠商有哪些理由,讓客人留下?」
等等......
一般生活中便要如偵探一樣,思考各種商業背後的邏輯,以及可能的連結。如此生活不但多了許多探索性,也可能發現專業分析師看不到的機會。這是投資人的基本功。
養成這種習慣,可說是投資成功的基礎。將商業的可能性連結,思考背後邏輯,亦是創意的展現。
有了好的故事,接下來便從財報中驗證過往紀錄,了解各種成本與收益,並嘗試模擬日後成長,將成長與大盤比較,如此便能有一套基礎投資邏輯。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較可行的投資研究與學習路線,避免落入複雜的財務模型。
財務模型無論多複雜,看起來多精密,若沒有這些基礎分析支持,則也會garbage in, garbage ou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