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聰明的懶惰」毀了你:讀《思考外包的陷阱》有感
書籍介紹
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你的車子需要更換這個零件,換不換?」
「報告顯示這個投資產品未來回報率很高,買不買?」
「大家都說這家餐廳是必吃,去不去?」
在你聽到這些建議後,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什麼呢?不管你是持正面或是反面的答案,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看似由你做出的決定,很可能根本缺乏了最關鍵的——你自己的思考?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但有多少決定,是你真正思考過的?還是只是在結果上蓋上一個橡皮圖章?
我最近讀了哈佛講師維克拉姆・曼莎拉瑪尼的《思考外包的陷阱》一書,讓我重新認識了何謂沒有選擇的選擇及自主思考的重要性。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是看清這個陷阱,更是如何拿回思考的主導權,在不確定的未來,為自己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

思考外包的意思及原因
許多研究都指出,人類對「確定性」有著近乎癡迷的追求。我們天生就偏愛安穩、可預測的環境。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個絕佳的比喻來形容這個困境:
你身處在一條伸手不見五指的街道上,完全迷失方向。你在那裡遇到了專家和科技。他們握有你亟需的手電筒——但只有他們能控制。手電筒照亮了街道…然而,如果盲目認定光亮處就是最佳的選項,我們就可能會受到誤導。
這就是「思考外包」的本質:我們放棄了在黑暗中探索的權利,只為了換取別人手電筒照亮的那一小片確定性。
當需要做決定時,我們往往用「拍腦袋」來代替真正的思考。就像我問團隊某個功能要開發多久時,他們可能不加思索地給我一個「看似」可行的數字,背後卻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評估和探索。這不是思考,只是對確定性的渴望。
那麼,是什麼把我們推向了這個陷阱?
除了對確定性的癡迷,還有幾個關鍵的心理推手:
壓力下的倉促決策: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大腦會本能地尋找捷徑。快速接受一個「專家意見」,能讓我們從「選擇困難」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迅速逃離壓力。
對複雜世界的簡化:面對資訊爆炸和越來越多的選項,自己研究的成本太高了。將思考外包,是我們應對這個複雜世界的一種簡化策略。
逃避責任的心理防護:這點非常人性化。如果聽了專家的建議,結果卻不如預期,我們可以輕易地「甩鍋」給專家,安慰自己:「這不是我的錯。」這是一種絕佳的心理保護機制,讓我們免於承擔失敗的責任。
正是這些原因,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最重要的資產——思考能力,拱手讓人。
然而,我們通常是把思考外包給了誰呢?下一節,我們就來揭開這些隱藏在我們身邊「外包商」的真面目。
外包思考的三種類型
作者於書中表示,我們心甘情願交出的思考權,通常都落入了三個隱形的外包商手中:專家、科技與體制。它們看似無害,甚至是我們的好幫手,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它們的潛在陷阱,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做出讓你後悔的決定。
專家 - 當信任變成盲從
一提到「專家」,你可能會想到大學教授、醫生或律師。但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專家」無處不在——任何在特定領域比你懂得多一點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的專家。
他可能是坐在你身邊,教你用Excel的資深同事;可能是查看你汽車問題的維修技師;甚至可能是為你規劃旅遊路線的導遊。
向他們請教本身完全沒有問題,畢竟沒人能通曉一切。真正的陷阱,發生在你把「參考意見」當成「最終指令」的那一刻。 當你聽到他們的建議後,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連一個「為什麼」都沒問,你就已經掉進了陷阱。
陷阱在哪? 專家也有盲點、偏見,甚至利益衝突。那位技師推薦你換最貴的零件,是真心為你的車好,還是為了他的業績?那位同事教你的方法,是公司裡最高效的,還是只是他自己最習慣的?放棄了質疑,你就放棄了保護自己利益的最後一道防線。
科技 - 演算法為你打造的「美麗新世界」
科技,尤其是近年來的人工智慧,無疑是我們最強大的思考輔助工具。Google地圖讓我們無懼陌生,ChatGPT能為我們生成富有層次的答案。生活無疑變得更便利了。
但便利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科技提供的,是一個與真實世界脫節的「數據副本」。
導航的盲區:Google地圖無法知道,它推薦的那條捷徑,此刻正因為一場臨時的遊行而水洩不通。
AI的侷限:AI給你的建議,是基於海量數據的「最大公約數」,它不可能知道你獨特的個人處境、情緒和價值觀。對別人適用的完美建議,對你可能是一場災難。
演算法的同溫層:更可怕的是,科技會不斷餵養你喜歡看的東西,讓你以為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樣子,慢慢地,你喪失了看見其他可能性的能力。就好像被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餵養,以為全世界的人都過著光鮮亮麗生活的年輕人。
再者,科技只是人造的東西。只要是人造的東西,就會有異常的情況。它可能會在任何關鍵的地方出現不合常理的結果。當我們無條件地信任科技,就等於是自願走進一個由演算法精心打造的、看似完美卻與現實隔離的「美麗新世界」。這不僅危險,更是對個人獨特性的扼殺。
體制 - 那個名為「常規」的最大框架
從家庭、公司到整個社會,我們都活在各種有形無形的「體制」與「規則」之中。服從體制能讓我們獲得保護,避免犯錯,讓我們融入群體。
但體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它會悄悄地替我們關掉思考的引擎。 它會將某些選項定義為「合規的」、「正確的」,同時將其他所有可能性標記為「不合規的」、「錯誤的」。
試想一下老闆在下達命令之後,你有多久沒有懷疑、反駁或直接違背他的指示了呢?我們往往只是說服自己:「我不過是個員工罷了。」
當整個社會都在鼓勵「破框思考」時,我們卻忘了,最大的框框就是在我們早已習慣的身體及思想。這個框框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了。當我們盲目接受體制的每一條規則,而從不去思考「這規則為何而立?對現在還適用嗎?」,我們就已經心甘情願地活在了陷阱之中。
結尾:認清自己思考的依賴
啟動自主思考,於我來說是打破慣例非常重要方法。當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跟隨別人的意見,每一個決定都沒有自己的堅持,不知不覺自己的道路將被其他人控制。
要改變現狀,首先需要我們對現狀有所認知,才能思考對應的策略。作者於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主要的三個外包思考的種類,讓我們能夠思考應該如何面對。我覺得這本書給予自己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如果你也希望改變,多啟動自主思考,可購買本書閱讀。
我的下一編文章會繼續介紹打破外包思考的方法,並分享一個我自己現在使用的,啟動思考的方法,敬請期待!
喜歡本文嗎?請支持我,讓我能繼續創作更多不同的內容🙌感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