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做無效的計劃!從「紙上旅行」開始,打造成功的專案計劃
引言
一般來說,只要講到計劃,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的畫面是什麼呢?我自己會想到的是有一個人,苦苦坐在電腦面前,填著一個像Excel 一樣的文件,上頭寫著很多個不同的任務名稱和完成它所需要的工期。Excel的右方有很多的長條,代表著那個任務持續的開始日期、持續時間和結束日期。他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絞盡腦汁的努力後,一個完美的時間表就排好了。
專案沒過多久,時間表就和現實情況對不上了。專案在執行期間發生各種情況,如技術問題、程式缺陷、客戶質疑接踵而來,專案經理只能像救火隊員一樣四處奔波,眼睜睜看著時程無限延期。
專案經理再也沒法控制專案的時間,雖然專案已經超過一開始所預計的測試日期,但面對無限被發現的系統缺陷,他也只能眼把把的看著。為了讓客戶不要投訴,他只能跟客戶一起找各種問題的原因,積極跟進問題並答應他們一些修改的建議。他心中希望有一天能把所有發現的問題都修好,專案能收尾完成。
這個場景,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我也曾深陷其中,不斷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後來我發現,關鍵原因非常簡單:我從一開始就誤解了「計劃」的真正意義。我以為的「計劃」,其實只是一份脆弱又沒有經過推敲的「時間表」而已。
那麼,一份真正能帶領專案走向成功的「有效計劃」,到底長什麼樣子?它又該如何制定呢?

何謂有效的計劃
在很多專案管理書籍中,也有對何謂計劃作出了簡短的描述。我先引述由AXELOS於《PRINCE2 成功的專案管理方法論》一書中對計的描述來開始這一段落。
計劃不僅要描述時間安排,還是對交付物進行描述,以及如何交付,由誰交付。
湯姆.狄馬克於《最後期限》一書中,簡短地說明了有效計劃應該能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管理者真正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由這兩本書中的內容可以大概的知道,計劃遠不止是時間表。它更像是一份專案的「作戰地圖」,並為團隊提供了三樣重要的東西。
清晰的「目的地」 (What & Why): 這是專案存在的主要意義,團隊就是為了讓它實現才會存在。因此清晰的目標並非只留在專案經理的腦海中就足夠,而是每一位團員都需要清楚為何我們每天會走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
可靠的「路線圖」 (How):這是規劃的核心,是需要團隊一起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只有專案經理一人為之付出,即使他的能力有多強,它都不是規劃,是紙上談兵而已。
預備的「應變方案」 (What if): 當戰爭開始時,什麼都可能會發生。但我相信在此之前,團隊還是有能力先提出一些想到的,會發生影響的可能。只要先提前作好應對策略。當問題真的發生時,團隊不會手忙腳亂,而是能從容應對。
如果我用旅遊來說明的話,有效計劃的效果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每一個參與者都清楚知道自己這次旅遊的目標是什麼。可能是放鬆一下壓力、和自己在意的人增加感情或者想看看其他國家的建築或風光等。
然後在旅途當中,參與行程的每個人都清楚下一個目的地,有那些東西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但發生天氣或交通不如人意的時候,他們手上也有其他替代的地點能去。雖然那些替代地點不是最佳選擇,但也不是毫無吸引力,為了打發時間才隨便在網上搜尋回來的。
在行程結束時,大家都為這一次的行程感到無比的滿足。
如何打造一份有效的專案計劃?讓我們來趟「紙上旅行」吧!
在前面的內容可以看出,有效的計劃對於專案來說明必不可少,也是專案成功的關鍵。但是對於不習慣作計劃的我們來說,應該如何計劃才叫有效呢? 對於這一個問題,我想先引用傅以斌博士於《超級專案管理》一書中對計劃的描述來作說明。
規劃是讓願景進步走過充分的研究、分析、測試,增添細節,直到我們有信心,手上有可靠的路線圖,我們知道接下來讓怎麼走。
傅以斌博士已經清晰地表明了要做有效的計劃,要走過的步驟。但我想說,計劃的本質,不過是「有系統的思考」,而且最好是「一群人一起思考」。
計劃就是思考後的結果而已,沒有大不了的。
忘掉那些複雜的理論吧!打造一份專案計劃,就跟規劃一趟令人期待的自由行一樣。只要跟著以下四個步驟,你也能從混亂中理出頭緒,畫出一張可靠的「作戰地圖」。
步驟一:確立旅行的「靈魂」— 我們為什麼出發?
在訂機票、看景點之前,所有旅伴要坐下來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去旅行?想從中得到什麼?」
是想在沙灘上徹底放空?
還是想挑戰極限運動,感受腎上腺素飆升?
又或者是單純想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
這個「為什麼」就是旅行的靈魂。如果搞錯了,即使行程再完美,大家也可能玩得不開心。
【對應到專案管理】
這就是定義專案的核心目標與價值。在寫下任何任務前,團隊必須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是為了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增加公司營收?還是解決某個技術難題?」一個沒有靈魂的專案,就像一趟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會迷路。
步驟二:情蒐與盤點 — 我們有什麼?目的地有什麼?
目的地確定後,就進入了情報蒐集階段。這包含兩個方面:
盤點自身條件(了解自己):
旅行規劃: 我們有多少預算?假期有多長?旅伴有人吃素嗎?有人有懼高症嗎?護照簽證辦好了嗎?有人家中有小生命需要在離開期間照顧嗎?
專案規劃: 這就是「資源與限制盤點」。我們有多少人力?多少預算?團隊成員各自擅長什麼?我們的技術能力極限在哪?有哪些公司規定需要遵守?
情蒐目的地資訊(了解目的地):
旅行規劃: 當地天氣如何?交通方便嗎?哪些餐廳是必吃的?哪些景點需要提前預約?
專案規劃: 這就是「需求分析與可行性研究」。客戶的具體需求是什麼?市場上有類似的產品嗎?我們預計使用的技術成熟嗎?
對目的地情報蒐集不足,可能會發生不太如意的事情,例如我父母較早前去了歐洲某個國家遊玩。本來滿心歡喜的行程,但卻發現當地的食物並非自己喜歡的,導致整個旅程都吃不飽或只能吃水果等食物。你說這個旅程能有多快樂?
要完成情報的蒐集和盤點,現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找有經驗的朋友直接給建議(對應專案就是找專家幫忙)、網上搜尋、在YT等平台找地方介紹影片或者Google 街景可能也幫到我們。我們能通過初步的研究,記錄所有關於目的地的所有資訊,以找到當下最合適的目的地。
在決定適合的目的地後,我們就是要把目的地能玩的地方、當地交通等細節加進去。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先知道,所有將要做或可能要做的事情。例如如果目的地是樂園,那收費是怎樣?是要到現場買票還是在網上比較好?要多久之前買才比較穩妥?在分析完成以後,你們手上應該已經有很多不同的細節,你們也應該知道所有有用的資訊了。
步驟三:繪製行動藍圖 — 把想法變成具體方案
當你手上握有一大堆資訊後,就要開始把它們組織成一份可執行的「行動藍圖」。
旅行規劃: 這一步,你會開始決定「去哪些地方」和「不去哪些地方」。你會把「環球影城一日遊」這個大項目,拆解成「網上購票」、「研究交通」、「規劃園內路線」等小任務。
專案規劃: 這在專案管理中,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動作:
範疇界定 (Scope Definition): 明確定義我們「要做什麼」與「不做什麼」。
工作分解結構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 把龐大的專案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可管理、可執行的小任務。
步驟四:沙盤推演 — 安排時程與準備B計畫
藍圖畫好後,還不能馬上出發。我們需要進行最後的「紙上預演」。
旅行規劃: 你會拿出地圖和時刻表,把每天的行程串起來,估算交通時間,考慮體力分配。同時,你會思考:「如果下雨怎麼辦?(準備室內備案)」、「如果沒趕上車怎麼辦?(查詢替代交通)」。
專案規劃: 這對應到:
時程規劃 (Scheduling): 製作甘特圖,安排任務的先後順序、工時與負責人。這才是我們印象中的「排程」,但你看,它是在這麼多思考之後才出現的!
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提前設想可能出的問題(如:核心人員離職、技術瓶頸、供應商延遲),並準備好應對的B計畫。
給新手的最後叮嚀
專案計劃並不只是一份時間表,它是關於專案各個部份將會如何運作的關鍵。優良的專案計劃應該是團隊及其相關人仕能依賴的東西,當他們失去方向,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做的時間,計劃為他們提供了指引。
由於計劃是如此的複雜,它將注定不是一個人的事。身為專案經理的你,不要再呆坐在電腦前面,思考著要怎樣才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專案了。從今天起立即跟你的團隊成員召開專案計劃會議,同時記住兩住重要的事:
筆記是你的第二大腦: 每一步的討論和結論,都要白紙黑字記下來。這份文件就是你們團隊的共識與記憶。
這不是獨角戲: 專案是團隊的共同旅程。讓所有人從第一步就參與進來,他們才會對這趟「旅行」有歸屬感,也才能在遇到困難時,齊心協力一起解決。
最後也要附帶提一句,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計劃,不要想著要建立完美的計劃,但每一次的不完美都需要造就下一次的更完善。原地踏步才是身為專案經理最大的失敗,我也是在此路上緩慢前進著。共勉之!
如喜歡本文,請使用以下連接支持我,只需USD$1 元,謝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