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见效慢的事—聊聊自由职业的复利效应

林安
·
·
IPFS
我有段时间没发与自由职业相关的内容了,但意外的是,很多与“自由职业”、“不上班”有关的工作机会,依然在这段时间主动找过来。前几天还在跟朋友感叹:“不上班这个话题的红利,我居然吃了8年还没吃完。” 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也让我认真思考“复利的作用”。

我有段时间没发与自由职业相关的内容了,但意外的是,很多与“自由职业”、“不上班”有关的工作机会,依然在这段时间主动找过来。

前几天还在跟朋友感叹:“不上班这个话题的红利,我居然吃了8年还没吃完。” 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也让我认真思考“复利的作用”

长尾作品是自由职业最好的复利

做自由职业是一件很考验心态的事情。刚开始的新人阶段必定是火急火燎地想大干一场,做很多事情的动力是“焦虑”。那个时候播下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未来哪天能带来回报。

我算比较幸运的人,第一年就看到了回报,也因此让我一路自由职业了下来。但这个过程中,也容易滋生“只要狠狠付出,就一定会快速得到回报”的心态。

后面几年创业,我就栽了跟斗,得到的教训是“并非所有事情只要努力付出了,就有回报。”尤其是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越努力,越消耗。

人生的成就感往往由那些有掌控感的事情带来,这样的事情只要认真付出了就有回报。比如持续运动、健康饮食、学语言…….但这些事情往往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见效慢,也需要耐心耕耘。因此在这个短频快的时代,这些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难的——我们都太迷恋速成了。

所以复利的奇迹,只眷顾那些有耐心的人。几年前读《纳瓦尔宝典》时,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聊复利和杠杆的部分。

纳瓦尔提到的三个杠杆是劳动力(雇佣和管理)、资本(投资)复制边际成本为0的产品(书籍、媒体、代码)。其中,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杠杆是第三种“书籍、媒体、代码”,我将它们统称为内容和技术,其要求的底层思维都是创作思维。

互联网时代,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复利的积累。当然为了让创作与众不同、可持续且有记忆点,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还得运用一点营销思维。

因为有传播才有反馈,有反馈才可持续,可持续才能像滚雪球一样积攒复利。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这些年我在自由职业领域像挖一口井一样持续深耕,很多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长尾作品是能持续养活你的活水,不要小瞧它的价值。

我认为具有长尾效应的内容有:书籍、专辑、影视IP、长视频、播客、对他人有用的工具型内容、工具型产品…… 

做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影响力的话题,做不会快速被时代淘汰的话题(因此我很少追热点,因为它们吸引的是短期注意力,不具备长尾价值)。

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具有长尾价值,可以留意一下哪些你几年前发的内容,现在还时不时收到点赞评论或私信,这样的内容就是长尾内容。

多做见效慢,但付出一定有回报的事

过去一年学语言,对我最大的帮助倒不是语言能力进步了多少,而是在学语言的过程中,磨练了我的耐性。

一开始考雅思我也很着急,看多了网上首考7分8分的案例,就觉得我底子不差,肯定也可以。整个学习过程很浮躁,有了一点进步就洋洋得意,下次遇到挫折又开始灰心丧气。结果首考一上来就考砸了。

后来我开始调整心态,把学语言看作一个长期、持续、见效慢的过程,每天坚持练习一点点,而不是有动力了埋头苦学一阵,受挫了又颓废消停好几天。半年后,我拿到了理想的分数,也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说不清楚改变具体在哪一天发生的,但就是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现在回看,其实改变发生在每一天。每天进步1%,100天后,就进步了170%,这就是复利的奇迹。

今年,我开始尝试更多见效慢,但付出一定会带来回报的事。比如坚持自己做饭,坚持运动健身,坚持每天学一点德语。

正是因为人生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很无常,才更应该抓住这些个人能掌控的小事。

不拧巴,做顺应时代和符合认知的事

前阵子跟一个网友聊天,她说身边认识的很多人都有“认知偏差”。我问“什么是认知偏差?”。她回“给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高于自身可实现的高度”。我想了想说,那我大概也有“认知偏差”。

前几年创业之所以那么辛苦,就是因为我被自己巨大的ego蒙蔽,非要去做所谓“理想主义”,其实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事,因为我认为“我可以创造奇迹”。

有阵子非常拧巴,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脚上拴着千斤重的铁球在艰难前进。其实早就该放弃了,但“我执”的那部分,又让我被一种名为“不甘心”的力量操控着继续前行。

后来停滞了1年,跟那段时光隔开了一段距离后,才看清楚了自己当时的状态。我好像总想做那个“逆时代”的天选之子,跟整个大环境较劲,结局是结果既难拿,也耗光了自己的精力。

今年学聪明了,不再做那个有太多“白日梦”的梦想家,更加脚踏实地、顺应时代,才感觉做什么都顺了起来。

赚钱的事就纯赚钱,不需要参杂太多抱负理想;兴趣爱好就是纯粹的兴趣爱好,也不指望靠它赚大钱;平台的规则就遵守,有啥适合自己的活动就参加,管它是平台女工还是工具人,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行;人脉、工作伙伴和朋友三者的关系也分得清清楚楚,不投入多余的精力在错误的人身上。

不知道是我学聪明了,还是变现实了。但这样“拎得清“的状态,减少了我绝大部分的精神内耗。

以上,是最近感触很深的一些思考。不保证绝对正确,但对当下的我很有帮助。

最近结束了人生漫长的冬眠期,开始拥抱温暖的春天。春日里,祝明媚🌸


推荐阅读

关于不上班,其实不用羡慕任何人

东亚人的18岁,从30岁重新开始

内容创作10年+,我最严重的3个创作瓶颈期


我是林安,一个告别坐班模式,全世界旅居的品牌创业者,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维持小而美的生存模式。采访过“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游牧生活中的自由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8年了,我那“乱七八糟”的人生还没有完蛋

2024,对旅行去魅的一年

《好东西》打动我的一处细节:尝试了很多还没找到爱好,也没关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