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薰|參加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活動會後分享

星期日參加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分享,現場聆聽郭老師對寫作這些年的感受與自己的對話,讓我完全沈浸在當下的氛圍中,十分專注聆聽,是個完全放空輕鬆的午後,特別針對老師的寫作分享內容作成整理。
一、寫作的本質與迷思
1. 寫作是過程,不是結果
寫作沒有「完成」的那一刻,而是一個不斷探索與挖掘的過程。
每篇作品都只是新的起點,讓人重新理解生活與自我。
2. 寫作不分年齡,也沒有素人
每個作者都是從零開始,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但越早開始越好。
3. 寫作與生活緊密相連
需要氛圍與專屬時間,幫助自己從瑣事中抽離,進入專注狀態。
4. 寫作是一種「頻道」
不是發表在社群上,而是將內心的感受與想法儲存,留下真正的痕跡。
5. 寫作 ≠ 作文(對教育的批判)
題目限制 → 阻礙自由發想。
時間限制 → 把寫作當測驗,而非持續的創作。
短文框架 → 缺乏長篇閱讀與專注力的養成。
二、寫作的三個核心面向
1. 閱讀 → 是進入文字世界的入口,能觸碰 不同 作者的靈魂。
2. 文字 → 不只是表達情緒,更能承載深層意義。
3. 生活與生命 → 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是創作的根基。
三、實踐與個人經驗
1. 聆聽與交流
演講不靠投影片,而是靠語言與氛圍,讓觀眾自己去感受。
2. 認識自己
不要急著問「如何成功」或「如何被愛」,而是先釐清自己是誰。
寫作就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練習。
3. 尋找自己的聲音
年輕時可能模仿別人,但最終文字風格要源自內在。
尋找「真正的自己」可能要花上數十年。
4. 修改與精煉
修稿不是加字,而是刪去多餘的部分,直達核心。
5.死亡與生命的契機
父親離世讓他經歷「失語期」,也讓他理解文學的深層任務:👉 去處理死亡、生命這些根本議題。
6. 真實的細節
文學的力量在於細微而真實的生活片段。
例:《童年往事》母親的訴苦場景,看似瑣碎卻充滿真情。
7. 經典的意義
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不同生命階段閱讀時,會帶來新的震撼。
《異鄉人》中「站著吃飯」的小細節,竟能在父親過世後觸動他深刻的感受。
四、總結與啟發
寫作的本質:不是為了產出結果,而是認識自己、整理生命的方式。
真正的金句:不是放在投影片上的話,而是能與人生經歷產生共鳴的句子。
文學與人生的交會:當文字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就能幫助人看清世界的紛擾,並與自己對話。
👉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場講座:「寫作是一場與自己對話、與生命深處接觸的旅程,而閱讀與生活的真實感受,正是這場旅程的燃料。」
現場的朋友分享她的故事,這幾年她連續送走三位至親家人,身為照顧者的她,在當時告別式時都沒有留下眼淚,在此時透過分享,她才留下眼淚,她是單親媽媽和兒子有著革命情感,兒子的眼裡,特別心疼媽媽,總是幫大家很多事,卻從沒好好為自己做些事,她在今天,願意給自己機會開始寫作,找回曾經的自己的第一步,這讓很多人同感。
他的兒子告訴她,他喜歡為自己做飯,因為這是和內在的自己約會,這個分享讓我很共鳴,或許這與我喜歡自己在自己的祕密基地,享受一個寧靜時光,是相同的概念,享受一個人的用餐,是件很棒的事。
這次的三日書給自己的情書,真的讓自己感受特別深刻,也讓自己對於生死有了體悟,這100天,除了父親離世,大伯母也生病往生,上一個星期,我的堂弟心肌梗塞走了,他才40歲,生命如此脆弱,體會生命的寬度才是人生的意義,好好愛自己才是最重要。
給自己的情書,活著就是一種幸福,不管這一路的風雨,有呼吸便能看到雨後彩虹、黑夜過後的那曙光,看淡、放下、不糾結、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救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