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竹林姐妹》

我是自己的石頭
·
·
IPFS
·
讀書隨感

想來和作者挺有緣分,開matters的第一篇便是寫給她的上一部作品《吃佛》,而幾年後再次讓我有動筆慾望單獨寫篇讀後感的依然是她的作品


本書的主題是頗具爭議性的國際收養,而且也在閱讀過程中經歷了和《吃佛》時一樣的心路歷程:那些在我成長過程中平行發生著卻不曾被我知曉的事件

雖然書中主要聚焦湖南省的計生亂象,但如今回想起來,小時候和父母某次去重慶旅遊,曾經在當時住的酒店大堂看到過抱著黑頭髮小寶寶的金髮碧眼白人夫婦,特別是那位母親對懷中寶寶展現出的親暱姿態,讓人印象尤其深刻,那應該也是我第一次和國際收養在同一時空擦肩而過,那時只是對外國人夫婦為什麼會有和我長得一樣的黑髮亞洲面孔小寶寶單純感到新奇多看了幾眼,但畢竟年紀小,並未放在心上

再後來逐漸長大,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生子女」這個群體,在中國宣傳的敘事體系下不斷演化、變遷的身分標籤和官媒定調,從曾經是「光榮父母」的「進步象徵」,到如今變成「政策實驗」的「遺留產物」,我不止一次和身邊人說,我覺得獨生子女應該去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儘管生在城市,父母和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沒有經歷過書中所寫那種殘暴激進的計生壓迫,但計劃生育對我的家庭也不是沒有影響(當然,若要深究,其實全世界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受到這一政策的影響,但這個話題太大,先按此不表),可這也要等到我上大學、計劃生育政策在國內越來越受到質疑,並放寬二胎標準後,我媽媽才告訴我,其實她曾經在有我以後也打過胎,因為她在機關工作,如果再想要小孩便意味著失去工作

至今當年那個硬紙板上套個小小紅色塑料皮的《獨生子女光榮證》仍在我家書桌的抽屜裡,僅剩的現實價值也已經用盡:全面取消獨生子女政策的那年,靠著它能領取一筆一次性大概千元的補貼,作為這過去二十多年人口實驗的唯一遺贈

但很顯然,這個小小的紅皮證書有著另一層歷史價值,我想我會一直保存下去


直到最近幾年,對國際收養有更近距離接觸的契機,是一位老同學後來在某家盲童NGO工作,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國際收養

為了保護隱私,不會明確指出這家NGO的名字,最初的創辦人是一對歐洲夫妻,後來在針對境外NGO越來越大力度的打壓下交出管理權離開了此機構,我的這位老同學也在他們離開後又堅持半年多,最終選擇離職,或許是受這段工作經歷的影響,如今在一家專注企業社會責任策劃的諮詢公司任職

老同學坦言離開的主要原因,是和之後的主事人意念不合。他不否認慈善機構需要經營,特別是他們這類私立機構,需要更多的開源渠道,但整個機構的風氣變得越來越像以展演為目的的馬戲團,盲童成了斂財的手段和工具(與書中所描寫的國際收養操作高度重合,但盲童的情況和書中的情況還是有些差別),讓他下定決心離開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某次在高檔餐廳聚餐時新來的主事人誇誇其談「慈善是有成本的」

他無奈笑笑:我承認慈善是有成本,但不是每次都要去xxx聚餐、年薪xxx這種成本

但他依然很珍惜曾在這家NGO的經歷,也和那些協助過的盲童領養家庭及幾位還在機構的老同事有聯繫,並且持續關注國際收養,2024年宣佈全面暫停時,他還感嘆有些惆悵,所以在最初看到《竹林姐妹》出版的消息時我特意給他留言,他應該對這本書有興趣,而他回了我幾張照片,是他還在NGO時協助安排的領養盲童在美國的生活照,其中一張是大合影,照片裡的孩子正在參加烘培課,穿著和身邊其他小朋友同樣的紅白格圍裙,手裡捧著一個圓麵包,每個人都笑得一臉燦爛


回想這張照片,結合書中那對雙胞胎姐妹在分離後的各自經歷,以及書中很多其他如今開始長大成人的領養兒童的家庭故事,逐漸意識到這其實是又一個非常龐大且難解的議題

記得當時剛讀完時淺記的一點感想:

「讀完了,值得推薦,除了計劃生育的部分,後面涉及到這些國際收養兒童(比如截止2024年中國宣布停止國際收養時,估計共有16萬兒童被海外收養;其他國際收養大國還包括南韓、越南、義大利等;P.S.一個題外話:南韓至今依舊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收養來源國,而這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現如今風行的韓流國際影響提供一定的拼圖碎片:因為那群身分認同夾縫中的孩子們逐漸長大了,並在如今的社交媒體時代有了更多話語權和敘事權)長大成人後在當今世界大環境下如何自處及構建身分認同的部分更能引發思考,特別是這所有正在發生的一切都沒有時差,書中所寫到的這群孩子已經陸續長大成人,開始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更多認識、好奇與疑問,所有的敘事都是現在進行時,比如作為書名出現的竹林姊妹,因為疫情無限期擱置了她們原本計劃好的第二次美國相聚(第一次是19年姐姐及家人從美國到中國),全書也就結束在這裡,因為誰也不知道她們的未來會如何,又或者說,誰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未來會如何,還是挺想嘆氣的」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看似簡單結尾卻也最有長尾效應的地方:當你意識到所有的這一切都還在發生著,就在此時此刻發生著,而且你也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還是這個政策的親參者,又或者可以定義為「深切受影響者」

(此處沒用「受害者」,因為涉及到另一個複雜且龐大的話題,如書的結尾一般,是一個需要不斷去繼續發生才有可能得出些什麼又或者永遠不會有結論的話題。而且這種複雜是很社會性且跨多話題的複雜,淺舉一個例子:有一些在地女權觀點會認為「獨生女兒」實則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受益者,因爲在此政策下「獨生女兒」成為全家資源的唯一獲得者,進而打破了家庭中原本的「父權男本位」結構,並直接/間接提升了女性在家庭中/社會上的地位。這一觀點之傲慢和謬誤有諸多可以進行反駁的地方,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這一觀點的形成本身並非毫無根基,特別是在越來越多有條件和機會獲得更高等教育及就業資源的女性群體之中,以及其所反應出的大背景中的社會輿論變化)

同時伴隨海外移民群體的不斷擴大,在現如今種族意識再次抬頭的全球大趨勢下,無論是有自主選擇(自願移民的成年人)又或者被動選擇(國際收養/未成年時隨父母遷移的孩童),都將面臨同樣的困境,而這群在裂縫中逐漸長大的孩子必將面臨比長輩們更多的認同尷尬

比如書中寫到被領養到美國的雙胞胎姐姐回到中國探訪親生家庭,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因為她的亞洲面孔對她講中文,而且她在人群中反而不會引起有時在美國會遇到的額外關注或好奇

在某家咖啡廳,她和服務生表示自己不會中文,她是美國人,服務生答,你長得不像美國人,她反問:那美國人應該長什麼樣?

細思來這可算是一則天問


很多時候,國際收養的話題會陷入「被領養走好」vs「留在中國(or母國)好」這類一刀切的二元對立正反辯、且大多數參與者是第三方外圍觀者的爭論泥沼中,而掩蓋掉真正核心的問題本身:這群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隨著海外收養的真相被不斷披露(當然並不否認有相當比例是真實棄嬰),一些中國父母不惜上訪對抗當局只為知道孩子的下落、一些白人父母的救世主幻想被戳破幻滅、一些長大成人的孩子經歷了外國父母所不能體會或理解的身分割裂和難以癒合的被遺棄感,但同時也有很多家庭健康和睦(比如竹林姐妹各自的家庭)、一些收養父母展現極度保護欲(比如杜絕尋親,但可以理解,因為很多尋親的小孩如今越來越被官媒打造成表演性質的propaganda吉祥物)、一些被收養小孩知道和自己過往有關的真相後更加堅強(比如竹林姐姐知道自己不是被拋棄)

如今的現實是,這一切或許無關於尋求和解或原諒,這一切的匯總實則是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創傷們開始看見彼此,也被更廣大的世界所看到,要如何去適應、溝通,以及繼續未來的生活,或許才是他們所面臨的更大挑戰

看我老同學發來的照片,其中所傳達的正向情緒安慰人心;看竹林姐妹的相處和選擇,能體會她們的成長都是被關愛也未失序的;看書中其他領養人/被領養人各自的經歷和故事,能理解為何這會是個難解的話題,卻也更能感同身受為何這個話題在如今的世界局勢中更加具有緊迫性

我身邊也認識隨父母旅居海外多年後回國中文大字不識的人選擇定居中國結婚生子、想要脫離在移居海外後不斷矛盾放大的複雜原生家庭轉而申請香港工作且多年不回的朋友、早年間從小城市出走吃盡苦頭終於在英國定居的阿姨、為留在國外想盡辦法甚至不惜邊緣踩線的好幾位朋友,又或者如我本人,其實也依然漂浮懸置在這些縫隙中間,不知未來的何去何從


所以說啊,xx人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呢?


最後一提是書中提到的某些尋親故事,是因為越來越氾濫的基因檢測促成的,怎麼講,我個人對基因檢測持保留態度,而這個境況也確實是一個禍福難料的境況,還是那句話,因為這一切都是正在發生,所以才更感到無力吧(嘆氣.gif


一篇很隨緣輸出的雜感,結語依然是推薦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朋友(以及書中提到的方美鳳的《獨生》,也是上一篇寫《吃佛》時有提到的,看來和作者確實挺有緣的(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我是自己的石頭words matters 我隨便寫寫,你隨便讀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視力

一則很想在記憶模糊前留一筆的人物切片

2024閱讀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