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饥饿是检验无产阶级的唯一标准
首先为这个看起来很像是钓鱼引战的标题道歉,因为这年头不搞一个炸裂的标题就没人点进来看。其次,这个标题也不是在搞极端化归谬,或是有意让人联想到地狱笑话(因此,如果你把标题理解为“人的身体也是一种生产资料,除了正在挨饿的人,其他的每个人都可以是有产者”,那这是你的问题,不怪我)。

让我们先把这个奇怪的标题放到一边(后面会解释),进入本文正题:什么是无产阶级?乍一看这是个不用百度谷歌就能回答的问题:无产阶级就是没有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相对的,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雇佣他人从事生产并从中获利的群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资产阶级”,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阶级,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同时参与劳动,典型代表是小店主、自耕农、手工业者。
定义有了,下一步,为了用这套阶级理论分析社会,那就必须找出当前社会这三种阶级的代表。其中资产阶级算是最好找的,毕竟现在还是个资本主义社会,公司是最常见的进行商业活动的组织,只要有公司就有老板,那铁定是资产阶级没得跑。真正的问题在后面,像在电子厂里打螺丝的工人这样的群体肯定是无产阶级,可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呢?如果严格按照上文的定义来说,那他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自己拥有的车,他们到平台上注册成为相应职业,是自我雇佣,平台只是个牵线搭桥并收手续费的中介,于是他们就成了——小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技术专家、资深程序员,他们虽然薪资高,但并不拥有企业,还是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于是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
如果相信上面的推演没有出错,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打螺丝的三和大神应该去团结阿里 P7,因为他们同为无产阶级;与此同时,应该喜闻乐见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吃瘪,因为他们是落后的小资产阶级。——如果把这话断章取义发到网上,保证能被群起攻之,不仅是因为非常反直觉反常理,而且按照这个定义法,这“无产阶级”内部的差异,将会变得比电子厂工人这样的“底层无产”和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些“小资”之间的差异大得多,那无产阶级还怎么团结起来搞阶级斗争?怕是要先斗起“富裕无产阶级”来。

到这里,如果感觉大脑已经有点转不过弯,那我必须得加一句:资产阶级的定义也出了问题。——难道这也能有问题?还真有,像华尔街的金融投资家,他们不直接生产商品,而是通过向不同公司投资获得红利、股票低买高卖赚差价等方式参与经济活动,那请问他们是什么阶级?不管归类到无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都显得极其可笑,那只能归类到资产阶级,可这又和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的定义不符。有些聪明的理论家就着手修改“生产资料”的定义,说这些金融投资家拥有的巨额货币也是生产资料(金融资本),毕竟它用于投资后会变成生产资料。然而,这个修改“生产资料”定义的口子一开就刹不住车了,上面已经定义好的“无产阶级”也重新出现裂痕:如果说搞金融投机就意味着有了生产资料,那把自己的闲钱用于炒股、炒基金或者存放到余额宝(毕竟现在各种媒体都会告诫人要学会理财来对抗通货膨胀)里的原无产阶级,至此将荣升为小资产阶级(更不用说炒房了)。
到这里,如果感觉大脑里原本拥有的知识正在解体,那还没完,因为“生产资料”的定义已经被越推越远:生产资料不必须得是实体的器物——专业技能、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品牌等都可以是生产资料(所谓知识经济)。这一方面方便了定义各种互联网平台的性质(并非单纯的中介,而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企业),另一方面让小资产阶级的定义变得空前膨胀,所有出卖服务、手艺而非劳动力的人,如网络上卖课的大 V 意见领袖、明星、主播、独立程序员、独立设计师等等,都是小资产阶级。这个列表还能列很长,不能再浪费文章篇幅。

可是慢着,至圣先师马克思明明说过,小资产阶级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成为资产阶级,大部分人因竞争不过大资本而破产进入无产阶级的行列,最终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导向阶级斗争。然而,如果按照上面的推演,得出的结论将是:在马克思身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无产阶级反而在萎缩,小资产阶级却空前庞大。这显然不对劲,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那句话“大人,时代变了”。
马圣活跃的时代是 19 世纪,那是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手工业成为经济主导,工业资本正在蓬勃发展,所以在大工业的环境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相当清晰,资产阶级是拥有机器和土地(生产资料),开工厂雇佣工人干活的人,无产阶级是一无所有,只能进厂打工的人,小资产阶级就是还没有进入这套体系的农业、手工业从业者,所以马圣才敢断言他们最终会被工业化淘汰破产。
然而,现在是 21 世纪,资本主义在过去的一百年,尤其是二战后,出现了他完全无法预见的新发展:一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后来居上,超越工业成为新的主导力量[1],经济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状态,这就使得原本适用于工业社会的那套阶级划分模式,到了后工业社会变得难以适用,比如上文中对“生产资料”定义的不断改写[2];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包[3]、加盟[4]、离岸生产[5]等新的商业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在降本增效时的选择,而非机械延续传统的“大鱼吃小鱼”商业模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零工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6]又制造了数量庞大的“自雇者”“自由职业者”。三是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鼓吹个人奋斗神话,要求人们“成为自己的老板”“为自己积累资本”,人人都唯恐自己成为一无所有的卢瑟(loser),于是在个体层面让阶级对立隐形了,传统的阶级话语失去受众。

那么,能就此说马圣的理论过时了吗?如果单看个别论断,那确实已经变得与现实有出入,毕竟理论家不是预言家,旧理论无法解释新事实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聚焦于马圣的思想精髓,也就是方法论,那就会发现,马圣搞这些理论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唤醒普罗大众[7]的阶级意识,推动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正如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马圣的理论之所以在当下仍然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分析社会的阶级视角[8]。
资本主义在改头换面,但阶级矛盾从未消失[9],自诩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左派要做的事,不是机械地照搬马圣的论断,搞出“富裕无产阶级”“外卖员小资”“学生小资”这种东西,而是找到新社会形态下的阶级矛盾,以推动新的阶级斗争(正如腊圣在上世纪的中国发掘了贫下中农的革命潜力)。现在回到本文标题,“饥饿”,换个说法就是“不满”。心怀不满的人在哪里聚集,哪里就是新的矛盾热点,就会存在受益者和受损者、有权者和无权者。而人们面对这些矛盾的不同反应会说明一切——谁在反抗压迫要求平等,谁在维护既得利益,谁在鄙夷冷嘲热讽,这时不同的阶级意识自然就分明了,这个判断不需要学习复杂的理论就能做到。
在打出上面这段话后,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些典型的群体,但随之又想到,这些群体在键政圈里向来是被左中右共同鄙视嘲讽的对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注:
[1] 不仅欧美发达国家如此,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也超过了一半。当然,还有很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连工业化都没有完成,但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的情况,暂不考虑这些。
[2] 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专门针对后工业社会完善了阶级划分,如埃里克·奥林·赖特。
[3] 如富士康这种代工厂,苹果公司将生产业务外包给富士康,本身提供的是手机的一整套生产计划,具体的生产由富士康执行,苹果只需要派人监督生产。
[4] 如蜜雪冰城这种餐饮行业连锁品牌普遍采用加盟模式,蜜雪冰城提供的是原料、设备、包装供应链,加盟店通过交加盟费获得授权,从蜜雪冰城购买原料,并招募店员生产饮料,盈亏自负。
[5] 极端情况下,原产国甚至可以只剩下一个办公室,其他所有的商业环节都搬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廉的国家去,如工厂设在东南亚和拉美,程序员从印度、中国、东欧招募。
[6] 不仅包括前文提到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还有赚打赏、广告费、平台流量分成的内容创作者、写手、画师、独立开发者、网络主播等。
[7] “普罗大众”就是“prolétariat”的音译+意译组合。
[8] 这并非马克思唯一的思想遗产,还有其他路径,如生态马克思主义。
[9] 一个引子:互联网平台带来的算法统治如何制造了更隐蔽也更广泛的剥削?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真的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是“自我雇佣”,还是为平台打工且比传统工人更不稳定的新型工人?
作者:ConsLibSoc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