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察|刪除所有社群之後...

S.Y. Gao
·
(修改过)
·
IPFS
·
過去人們用網路逃避現實人生;現在卻需要真實生活來逃離網路的世界的虛假。

最近生活狀態很掙扎。像是一顆已經被掏空的西瓜,外皮還是青青翠翠,但內在只剩下一點一塊的殘餘血肉扒在慘白的瓤壁上苟延殘喘。

到這個年紀還在對於自我認同感到深刻危機的當下,實在是一件很淒慘的事情。

都說社群媒體的興盛讓現代人喘不過氣,而自己在近日的狀態之下,完全明白那些焦慮跟壓迫是來自於甚麼。

沙特說的「他人即地獄」,對照現代社會,是一道來自遙遠過去的回聲。

於是我決心將自己從他人的世界抽離出來。

我不想再看見誰的老公又當了一整個晚上的人形擺飾;誰家的孩子考試考了三百分;誰又購了哪個限量包款;誰又買下了哪個好地段的房產,諸如此類。我只想將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和身邊真實存在的人們身上。

在科技進步的現代社會裡,我算是一個很不3C的Y世代。可以整天不用帶手機出門,從不科技冷漠,更不會在育兒的時候專注在虛擬的網路世界。

那天拜訪完客戶,一路哭著從新竹開回台北。車到婆家樓下,上樓接小孩之前,我坐在車上徹底地清理了手機。邊按著刪除鍵,邊發現自己居然這麼長時間放任地接收那些資訊的轟炸,簡直就像是敞開大門任全世界的人拿著一袋袋發臭長蟲的垃圾粗暴地倒進你的家裡一樣。
我刪了700多封的簡訊,清理信箱爆炸的2萬多則信件,Whatsapp兩千多條的訊息,還有Line裡頭四千多則未讀和成堆的廣告帳號和群組。最後再果斷地刪除了臉書跟IG。像拆地雷一般,將app上那些帶著數字,紅紅圓圓的炸彈一一拆解完畢,直到螢幕上呈現一片清明祥和的景象。清理完後,感覺似乎回血了一點。像是年節掃除,徹底清除那些長期囤積的無用之物。過往總覺得好些東西棄之可惜,卻總是讓自己承擔了過多的負擔。我們像一輛輛容量超載的貨車,胎紋已磨損,輪胎已沒氣下陷,卻只會不斷的補胎。拆掉釘子,抹上膠水,這樣就好了。還能再撐一陣子。我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而是要到好久好久以後甚至永遠都不會發現,是否這台貨車的承重能力已達臨界?

回到前頭,到底自我認同是甚麼呢?這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白話點說就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是誰、屬於哪裡,以及如何在眾多角色與社會期待中理解自己的存在

這之中包含了自我定義我覺得我是誰歸屬感:包含我的文化、性別、族群、階級、國家、性傾向等等;以及邊界感我和別人有何不同;還有認同在社群中區分自己與他人,建立獨特性或認同感。區分不只是「我是誰」,也是「我不是誰」
最後,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生活中持續地理解自己。

因為網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簡直近到不能再近。透過手中一方小小螢幕,我能實現人在台灣,卻好像跟著朋友飛到十萬八千里外的義大利遊了一遭;也可以窺見那些螢光幕上閃閃發光的明星藝人的生活樣貌;抑或參與你根本不熟但相識之人的感情心事。有時候你甚至連某人今天吃了幾餐飯,都比知道自己父母親今天拉了幾次屎還要瞭如指掌。

然而這無形中破除的界線,靠大量的影像堆積起了另一道比距離更加可怕的藩籬——比較。

於是大家只會想知道,誰在那一天0.00036秒的快門下,看起來更加成功或是更加快樂。就算一天當中其他那86399.99964秒裡頭,活得比蟑螂還不如,比溝鼠還低下,但只要那0.00036秒「看起來」是好的,那就足矣。

近年來不乏名人專家或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對網路社群之於現代人的精神危害多有提點呼籲。但明明我們都知道有多少人只是在螢幕上過得漂亮,實際上卻很難不受到影響。

人的精神不是銅牆鐵壁。比起事後的強阻防禦,阻絕入侵的源頭,雖看似激進,卻不失為一個根本的解法之一。不願再坐觀滿室雜物,勞心勞神的年年清掃;又或是不斷落入爆胎補胎的惡循環之中;我選擇關上大門,並且卸下來自他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人若無法專注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找回自己,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

屏除雜音後第一天,生活突然變得再單純不過。不再於空檔的時無意識地滑著社群,窺視他人的生活,感受不屬於自己的情緒。那些多出來的時間就留給自己。不再將注意力和精神貢獻給那些於你根本毫無意義的碎片人生;不再讓自己的思緒及情感起伏,阻擋那數百萬個不相干的旁人擠上駕駛座,搶過方向盤,操控你的舉步進退。

此刻的我,依然步行維艱,依然委靡不振,依然不確定自己是誰、在哪、要去哪。

但至少我懂得清場了。懂得推拒了。懂得留白了。

剩下的,就慢慢來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