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06)

Anne
·
·
IPFS
·
停班停課,所以沒去上班。業主居然點名誰來上班?

🔹第一層:生活感受

你當天因應公告「停班停課」,覺得理所當然地留在家中。突然看到業主或主管在群組點名誰沒到班,心情可能從平靜變為驚訝、委屈,甚至惱怒。

可能的語句:

  • 「不是停班了嗎?為什麼還要來?」

  • 「資訊到底該聽誰的?」

  • 「難道我不來是錯的嗎?」


🔸第二層:心理反應

這種情境容易觸發「責任感 vs 自我保護」的衝突。你會質疑制度的明確性、管理階層的合理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感到被指責、被不公平對待。也可能產生「我該更主動嗎?還是這是無理的要求?」的焦慮。

潛在的心理活動包括:

  • 對權威的信任動搖

  • 對自己判斷力的不安

  • 想被理解與支持的需求


⚫ 第三層:哲學思辨

🧭 核心問題:

當制度規則與權力實際運作出現矛盾時,我們該依據什麼行動?

  1. 權威與正當性
    如果政府公告停班停課是一種法定命令,那業主的點名是否越權?我們對「合法性」與「實際權力」的認知,常常在現實中不一致。哲學家馬克斯·韋伯曾區分「合法權威」與「傳統/魅力型權威」——這裡可能涉及權力正當性的混亂。

  2. 責任的歸屬問題
    當個人行為受到制度規範限制(如公告停班),卻仍被期待超出規範的責任時,責任是應由誰承擔?你是否仍需為他人的期待負責?這也牽涉到「義務」與「道德責任」的邊界。

  3. 社會秩序與例外狀況的矛盾
    停班停課本應是一種保護機制,但業主的「點名」行為反映出某些體系無法接受暫停秩序的空窗。哲學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談過「例外狀態」是國家暴力的溫床——例外反而成為常態,於是保護人的規則反倒用來懲罰人。


🔍 小結

這個事件讓我們反思:

  • 當明文規定與實際權力衝突時,個人該怎麼做出道德且務實的選擇?

  • 我們信任的是哪一種「規則」?是來自制度的公告,還是來自權力者的期待?

  • 當集體秩序與個人安全產生矛盾,個體是否有「不合作的權利」?

這不只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一種社會結構中「權力、責任、服從、自由」的微型縮影。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nn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