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再发现轮子”

穆伈翎
·
·
IPFS
结构批判主义的周期性复生逻辑

在思想史的纵深中,有一种诡异的规律反复上演:每当权力结构高度稳定,结构批判主义便被压制;而当权力结构的裂缝显现,它又会像春草一样重新萌发。
于是,历史看起来仿佛是一场“集体失忆→重复发明→再度压制”的轮回。

为什么?


一、权力结构的“自我遗忘机制”

任何统治秩序一旦进入稳定期,就会系统性抹除结构批判工具

  • 它会让人们忘记社会结构是“人为建构”而非“自然永恒”;

  • 它会将对统治结构的批判,重新编码为“危险”“无用”或“过时”;

  • 它会让结构本身伪装成“常识”与“理性秩序”。

这是一种“认知阉割”:批判被剥夺,系统就无需防御。


二、批判的“潜伏”与“再生”

然而,结构并非不可腐蚀。
当社会的维系成本逐渐逼近或超过其收益,当结构熵增蔓延至中枢,统治结构便无法再靠意识形态的外壳维持稳定。
于是,批判性的语言与结构分析再次被召唤出来,仿佛被尘封在文明基因中的“反制脚本”。

这种复生,不是因为思想家比前人更聪明,而是因为结构性矛盾再次“激活”了那套批判逻辑。
“再发现轮子”,本质上是历史自我修复的一种反应机制


三、横向与纵向的结构一致性

  • 纵向时间维度
    从法国大革命到20世纪的新左思潮,再到当代各地的草根反思运动,每一波批判浪潮,都是权力结构出现裂缝的回声。

  • 横向空间维度
    不同国家、不同制度形态中,当统治结构走到极限时,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类似的批判语言与分析框架。

  • 宏观与微观结构一致性
    宏观是国家政体,微观是公司、学校、家庭;结构压制与批判复生的逻辑在各个层级惊人相似。
    当结构将自己伪装为“唯一可能”,批判便被消声;当裂缝出现,批判语言便像空气一样重新流动。


四、思想史并非进步史,而是压制与复生的循环

这意味着,结构批判主义并不像线性进步史所假设的那样“越来越成熟”。
它更像是一个在暗处生长的菌丝体——一旦权力的温室破裂,它便会迅速蔓延,重新覆盖大地

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第一次发现了结构问题;
实际上,他们只是接过了上一轮被湮灭的火种。


五、真正的进步,不是再发现,而是不再遗忘

如果历史的惯性是“被压制→再发现”,
那么真正的突破,可能不在于“更高明的理论”,
而在于如何让批判性结构分析不再被轻易清除

  • 不依赖单点英雄,而构建去中心化的认知网络;

  • 不让批判成为短暂情绪,而成为长期社会免疫系统;

  • 不把批判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嵌入社会结构本身。


🜂 结语 · 一个轮回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一再“再发现轮子”,
不是因为轮子不重要,
而是因为——
有人一直在拆轮子。

历史的裂缝不是失败,而是记忆的再激活。
结构批判主义不会真正消亡,它只是被迫潜伏,等待下一个裂缝出现。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 大多数国家连资本主义都不会搞——从盘剥式经济到繁荣市场互助体系的结构重建

经济问题
11 篇作品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连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