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 我選擇了自己
以前,我不太會拒絕別人。
不想辜負他人的期待,也不太擅長說出拒絕的話語,於是,便什麼事都說好,這樣子比較輕鬆,對別人的要求說好,這樣的好人,應該很難被人討厭吧,是這樣嗎?
漸漸地,我失去了自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因為好的壞的都照單全收,失去了分辨何謂我喜愛的,何謂我討厭的事物。
我為什麼會喜歡這件事情?是因為別人想要,而且他要求我一起執行,還是我被這件事情所吸引,其實喜歡一件事情並沒有這麼絕對,有的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就拿這次三鐵比賽為例子。
我喜歡比賽中的競爭,騎腳踏車超越別人會有成就感,代表我平時的訓練有成果,讓我能在體能上贏過別人。
跟著學生一起去參與這項活動讓我很開心,一方面是有人幫我加油,得到群體的連結感,另一方面,看著學生挑戰自我並跨出舒適圈,也為他們開心。
與其他一同參與三鐵比賽的人,共同沈浸在這三天的氣氛當中,讓我感覺很開心,會將其他雜音拋之腦後,全神貫注地在一件事情上,奮力拼搏,而這是我想要的。
所以,以上種種原因,聽起來,報名這場賽事就是忠於自我的決定...了嗎?
接下來要講講,我討厭什麼,與其說討厭,不如說目前還不擅長的部分。
帶著團隊出去是需要考量很多的,尤其是帶著學生出去比賽。
需要考量的點有,住宿、交通、選手們是不是都清楚比賽規則及路線,當下發生什麼狀況我能不能及時處理,比賽能不能順利進行,身為教練的心理喊話,學生能不能享受其中並且得到什麼難忘的回憶,再到賽前的練習,團隊的默契,以及關乎於我的生存,隨便舉例,都能夠列出十幾項,這些環節都是需要考慮且認真執行的。
也好在這次比賽算是順利,回來也直接耗竭了兩天。
所以,以前會覺得非黑即白,不是完全喜歡就是完全討厭,但事物不盡然是這樣的,這次參加比賽的決定,我可以說 60% 是忠於自我,40% 是迎合他人,其中還參雜了衝動的決定,先報名了再說的「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精神。
但是,再看到辛苦有所回報,學生也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 Have Fun ,其實這份收穫遠遠大於我挑戰的自我成就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