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突破舒適圈」的小感想

Miles
·
·
IPFS
·

前幾天,上完一對一教練課之後與學生坐下來聊天,
我們聊到了關於「突破舒適圈」的話題,
他認為要嘗試去做讓自己稍微有點不舒服的事,
才會慢慢把舒適圈擴大,
所以,我們其實是要將自己丟入一個未知、但又不至於死亡的環境去磨練,
才能夠成長。

舉個例子,
如果我在今年底想要上台演講一個主題,
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的經驗與練習機會,
那麼,上台這件事對於我來說,就會是非常的困難且具挑戰性的,

如果我知道今年底有這個挑戰,
開始逐步安排上台演講的小嘗試,
先從兩個人、五個人、八個人開始,從一開始 10 分鐘、30 分鐘到 1 小時的演講,
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困難了呢?
這就是慢慢突破舒適圈的過程。

再舉個另外的例子,
如果我的目標是,完成一座百岳攀登,可能是玉山,或是合歡主峰,
假設我什麼都不準備,挑戰失敗的機率就會非常高,
那如果,我在半年前就開始先去訓練自己爬小山、再到中級山、小百岳,
逐步去鍛鍊體能與適應高山的氣候,
那是不是這個目標就不那麼遙遠了呢?

由此可知,
一件未知、不可測的事情放在眼前,
你知道你去挑戰它,一定會痛苦、一定會恐懼,也會害怕自己失敗,
但是,這會讓你成長,你願不願意去做?

「戰與逃」反應,
正面迎戰,有機率會死亡,但也有機會能夠活下來。
逃避畏戰,也是有機率死亡,也有機會活下來,只是就缺少了面對這件事的體驗。
在現代社會當中,逃避的成本極小,但是失去的機會成本極大。
如果遇到事情什麼都不去做,也算是另一種消極的逃避。

這樣不僅什麼體會都沒有,也會停滯不前,
去做,去犯錯,至少還有得到失敗的經驗,
沒有人說要一次跨越一大步,
是不是可以從一小步一小步開始呢?

突破舒適圈,不要想得太複雜,
只要去找到一件,平常未曾做過的事情,
用心把它做到最好,
成功很好,得到成就感與榮譽,
失敗也不錯,得到經驗與反饋,
不要怕去嘗試,這才是人生的醍醐味。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iles書寫下對自我的探索, 書寫下對興趣的追求, 書寫下對事業的嚮往。 本業為執筆的教練,願我能在每次落筆後,得到釋放。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練習不想要」第二章導讀

「練習不想要」第一章導讀

晨光中的恐慌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