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陪伴,你是否用錯了方法?
IPFS

很多人對於「陪伴」的定義似乎不太一樣。
有人認為所謂的「陪伴」需要與對方有實際的互動,也包含言語上的支持、安慰或鼓勵。
另一種陪伴則是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事或說什麼話,只要靜靜守護在對方旁邊就好,讓對方覺得自己一直都在身邊不會離棄自己。
其實這兩種陪伴都有正面的效果,也要看實際情況去做不同的因應。
但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才赫然發現原來有些父母對子女的「陪伴」定義是人在孩子身邊就算陪伴,然後再外加許多對子女的「規定」與「安排」,並且以「為對方好」的立場去闡述自己的辛苦,實則是希望孩子聽從自己的指示,尤其在子女飽受身心折磨的時期,強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孩子走出憂鬱的泥沼,讓人不禁看了替孩子感到心疼,因為這樣的陪伴只是徒增壓力罷了!
其實每個人必定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也有許多自以為是的想法,要如何突破這些局限,我認為就是多閱讀及請教專家的建議,而不是自認有付出許多努力就是對的,很可能完全走錯方向或用錯方法而不自知,讓事情在乍看之下似乎按照自己預期的結果去進行,殊不知反作用力勢必會來的又急又快。
只要是人肯定都會有盲點,而不斷與人溝通對話,偶爾聽聽他人不同的意見,肯定都能讓自己有不同的思考角度,進而修正自己過去的錯誤認知。
你想要什麼樣的「陪伴」方式呢?又或者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陪伴父母或孩子呢?歡迎留言區繼續聊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