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商之道:礼制生意与文化勒索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子不是“万世师表”,而是史上最精明的文化商人。他以孝道、礼制和婚丧为“道德产业”,以神社和祭祀为“贡品管线”,构建起一套与行政税收并行的“礼吸血系统”。民生被抽、鬼神被役——连鬼神都成了孔子的马牛。

导论

孔子不是“万世师表”,而是史上最精明的文化商人。他靠孝道、礼制、鬼神经济,把浪费制度化,让天下成为他的“道德产业链”。

第一部分:孔子商业帝国的根基

一、孝与丧:道德勒索的起点

孔子把“孝”变成了一种“孝道税”。所谓“三年之丧”,表面是亲情孝道,实际上是文化勒索:让全社会的人力、财力为死者服役,既耗尽家产,又让“礼仪执行人”(儒者)获利。孝道、丧道成了儒家的固定生意,每一个家庭的死亡都意味着一笔“礼的收入”。

孔子的“三年之丧”并不是对死者的关爱,而是让死人继续统治活人,让活人为死人陪葬三年。

二、礼与婚:规矩与媒妁的生意

孔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制造性别隔离,又强调“媒妁之言”,让婚姻变成一门受控的中介生意。婚姻仪式、嫁妆聘礼、媒妁红利——每一环都由礼法框死,女人成了可以买卖的人口,婚姻成了收费的仪式,而儒者则是这门“人口生意”的立法者和仲裁者。

儒掌控了媒妁权,将婚姻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在买卖男女的同时,还摇身一变成为男女的“救世主”——买卖者成了拯救者,这才是儒家最荒诞的魔术——孔子垄断了男女相逢的路口,顺便收了路费。

媒妁在孔子手里,不是撮合,是榨取。

三、礼法三千:行为税与生活枷锁

孔子制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以道德的名义强行向世人推销——让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要受“礼”的控制。

孔子的礼不只是规范,更是道德化的收费标准:每一次“礼”的执行,都需要仪式、费用、主持,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文化税网。礼越复杂,钱越多,儒生越富。

第二部分:鬼神经济(奢侈陷阱)

四、神社与祭祀:鬼神经济的提款口

孔子鼓吹“国必有社”,并反复强调“祭法”,使得各级贵族乃至庶人都必须修建社庙、设立祭坛。

《礼记·祭法》明言:“王立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士二祀,庶士、庶人一祀。”

这意味着:从天子到庶人,没有一个人能逃过祭祀枷锁;每修一座社,就等于建起一条新的“贡品吸管”,无论大社、国社、侯社,都是以“祭祀”之名持续吸血。

孔子不仅让世人为“礼”流血,还让鬼神为“礼”背锅——连鬼神都成了孔子的马牛。

五、祭祀摆拍:最奢侈的“献血秀”

《仪礼》多篇都详细描绘了祭祀的全过程。为了使世人重视祭祀,防止世人流于形式,孔子甚至连每个祭祀者面前的骨棒数量都有细致规定,仿佛怕世人“糊弄鬼神”。

牲畜要最贵、骨头要挑部位、祭品要精挑细选。这是最昂贵的“献血秀”:用最奢侈的浪费,换取所谓的“神明庇佑”。

这种制度化的浪费不仅掏空了国家资源,也迫使百姓为了礼仪负债。

那些祭祀的骨棒,都是由弱者的哀嚎与鲜血凝聚而成。孔子仅用一个“礼”字,便把这种血腥转化为“恩赐”,于是,浪费变成了虔诚、残酷转化为神圣。孔子的“礼”成了人类残暴的催化剂——人类越残暴,儒吸血越顺畅;人类越浪费,儒吸血越快捷。

第三部分:奢侈逻辑与现实案例

六、晏婴节俭与孔子奢侈学

古代最节俭的贵族,非齐国的晏婴莫属。

——晏婴用半碗肉祭祀,孔子嘲笑他“吝啬”;

——晏婴穿洗过几次的裘衣见君王,孔子又斥责其“非礼”。

请问,穿洗过几次的衣服见尊者就“非礼”,那贵族社交是不是只能穿“一次性衣服”?这得多浪费?

在孔子眼里,“礼”必须奢侈,必须消耗,因为只有暴殄天物,儒家才能多赚钱。如果世人都学晏婴,儒者就得断了生计,饿死在庙门口。

有学者说:“节俭是华夏的传统美德。”——这种学者非蠢即坏,或既蠢又坏!因为孔子设定的礼教逻辑,就是“只有奢侈,世人才能有礼;只有浪费,儒生才能致富。”

七、暴殄天物,吸民骨髓

《礼记·王制》载:“祭用数之仂,丧用三年之仂。”意思是:祭祀要按“一定比例”消耗资源,丧礼则要按“三倍比例”进行消耗。结果是什么?“祭”会让国库和百姓不断吐出贡品,“丧”更是彻底榨干家庭积蓄,迫使他们卖田、卖屋、卖子。

孔子的礼制,不只是精神束缚,还是赤裸裸的资源吞噬机制:死人吃活人的钱,活人为了死人的“礼”而负债。

礼成了暴殄天物、吸民骨髓的文化制度——让亲情变成税,让责任变成债,让人活得像牲口,死也像牲口。

结语

孔子的“道德”,就是耍流氓——“己所甚欲,强加与人”;孔子的“礼”,就是吸血管——打着道德的旗号强行吸血。这正是“以德治国”的社会必然不公、压榨、欺诈的根源。

孔子设计的“礼”,是一条有别于“行政税收”的另一根吸血管线。政府靠赋税抽血,儒家靠礼制抽血——两者互不冲突,甚至相辅相成。

孔子为了让“儒吸血”顺畅,必须先保证“贵族吸血”顺畅,因此他极力倡导尊卑有别、弱肉强食的道德理念——世人越残暴,儒吸血越频繁;强者越压榨,儒吸血越顺畅——这就是孔子“为商之道”的底层逻辑:先帮统治者建立血管,再接入自己的管线,一并榨干天下。

孔子的“为商之道”,是将孝道、礼仪、祭祀与神社统统包装成“道德”,再转化为可以计价的商品,把浪费和奢侈包装成“文明”,把整个天下变成一部道德化的榨取机。

后世奸商,不过是孔子“礼制生意”的门徒——只不过他们把祭祀变成了广告,礼仪变成了营销,道德仍旧是欺诈,诚信隐藏着阴损。

自私与贪婪,是孔子制礼的动力;流氓与欺诈,是孔子经商的智慧。

——生要收钱,活要收钱,死也要收钱!

此世是我开,此界是我发,要行此世间,须纳买路钱!

2025年7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孔子的外交之道——谁踢我,我跪谁;谁敬我,我骂谁;谁信我,我骗谁;谁帮我,我坑谁

孔子祭肉遮羞考:汝爱其羊,吾爱其礼

帮派文化之5——江湖未死: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