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书后感

孔子祭肉遮羞考:汝爱其羊,吾爱其礼

弗语是
·
·
IPFS
【摘要】本文考证《史记》《论语》《家语》等史料,揭示孔子“汝爱其羊,吾爱其礼”背后的遮羞真相。孔子出身“野合”,被宗庙礼制排斥,一生执着祭肉,只为借郊祭获得血统承认。祭肉既是荣耀,也是遮羞布;一旦被断,礼与颜面俱失。他最终另立宗庙,用“圣人”名号为礼续命——从礼的受害者,变为礼的帮凶,奴才命尽显。

《史记·孔子世家》里,司马迁留下一句冷刀子,后人只背了开头,却少有人看懂它割向何处:“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云。字仲姓孔氏

短短一段,三次提到“生孔子”,最后还要补一句“姓孔氏”。在惜字如金的《史记》里,这绝不是废话,而是史家故意“存而不论”的暗钉:

  • “颜氏女”——说明其姓颜,不姓孔,更非“孔颜氏”;

  • “野合”——血统不合礼;

  • “祷于尼丘”——连叔梁纥是否真父都存疑;

  • “姓孔氏”——看似赘笔,其实是在暗示:此姓来路可疑。

孔子从一出生,就不是礼的宠儿,而是礼的弃儿——宗庙谱系中的“野种”。

一、尼山祈祷:礼制下的羞辱

若是妻妾所孕,本应在家庙中祈子、拜祖先,留下血统凭证。

可颜徵在进不了叔梁纥的家庙,只能跑到尼丘山下求子,把山神当背锅侠,为宗庙遮住那一段空白。

礼,在这里不是荣耀,而是排斥与羞辱。

二、五父之衢:嫡母未立,生母硬充

按孔子推崇的礼法,嫡母在,要以嫡母为尊;庶母虽生子,也无名无份。

若孔子是嫡子,母必称“孔颜氏”;若是庶子,颜徵在的名字不该出现。事实是——孔子根本没嫡母,生母硬充嫡母,这在孔子礼法中是血脉悖礼的混乱。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荒郊弃灵,多年不得入祖墓。一个圣人的母亲,司马迁难道不该“美化”一下?可他偏偏原样记下(死,古代乃卑贱之人用字)。

三、收弟子:无族无宗,只能自造门派

叔梁纥另一个庶子孟皮,从未承认这条“野合血”。

《孔子家语》倒是补了一句“孟皮亦庶子,足有疾”,似乎想把两人拉到同一层面——可即便如此,族中依然不承认孔子。这说明在宗庙政治里,“庶”也有高低贵贱,血缘礼序比同病相怜更重要。

孔子收弟子成势后,才借私学力量,硬把母亲迁到防地父墓旁,“补”上一份慎终追远。可连父墓在哪,他都得问“陬人輓父之母”—— “亲兄长”不吭声,说明他在宗庙谱系里连影子都没有。

“姓孔氏”,不是宗庙给的,是弟子捧的。

四、吾爱其礼:一块祭肉的遮羞布

孔子做官最看重的,不是俸禄,而是一块郊祭的祭肉。

在周礼里,这块肉是君上承认、可进宗庙的通行证。别人把肉带回家分食,孔子却拿着它跑到孟皮家祖庙门口炫耀:

“看,我是鲁君认可的大夫,不是野种,我有资格进祖庙!”

于是有了《论语》那句:“汝爱其羊,吾爱其礼。”——对别人是礼仪,对孔子是血统洗白的布。

五、季桓子断肉:一刀割掉遮羞布

季桓子比谁都懂,这块肉不是吃的,是掩丑的。

所以史书冷冷一笔:“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

肉没了,祖庙进不去,礼崩于己,脸挂不住,他只好摔耙子走人。

六、舍防地,曲阜立宗

孔子父母葬在防地。

他死后却舍防地,偏在曲阜另起坟庙,弟子守坟六年,后世建庙封圣,千年香火不断。

无故弃父祖之地,大不孝也;礼学大师,岂会不懂?《家语》推锅给子贡选地,这种甩法未免太拙劣——孔子去世时,妻、子早已过世多年,难道一直没下葬?

孔子用“圣人宗庙”,把自己“野血”缝进“祖宗血”,这才是儒家千秋根基。

七、汝爱其羊,吾爱其礼:奴才命

孔子一生讲礼,世人以为他是礼的主人,其实他是礼的受害者。

礼筛掉了他的血,让他抬不起头;可他偏偏死守礼,用祭肉洗白,用弟子立宗,用“圣人”名号替礼续命。

他是礼的弃儿,却做了礼的粉饰匠;他是礼的奴隶,却成了礼的帮凶。

鲁迅说得好:“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八、结语

《史记》三次“生孔子”还补一句“姓孔氏”,留下的不是血统铁证,而是空白。

从野合到尼山祈祷;从嫡母未立到五父之衢;从收弟子合葬到靠祭肉遮羞;从肉被断到弃官;从舍防地到曲阜立宗——孔子最怕的不是礼不公,而是礼不够他用。

汝爱其羊,吾爱其礼。

这“礼”,就是他不敢回答的父名。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