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佛諮|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子非魚
·
·
IPFS
·
東方宗教與西方心理學的精采碰撞

■ 筆記

東西方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佛教裡,華嚴思想闡述得極為精妙,人是存在於關係之中的。當你抽走關係,一個人就失去了「自性」,就不存在了。沒有「自性」,他還有什麼個別性呢?根據我們已經探討過的性起說和緣起說,如果你要尊重自己的個別性,那就要在沉思自己的「獨立性」之前,先意識到別人的存在。這肯定會被個人主義的觀點看成是一種外求於人的、依賴性很強的態度,而加以批判,更甚者會認為這會導致「相互依賴」的可怕狀態。實際上,在這樣的關係中,人們確實能實現自己的個別性,但這裡我想請你注意的是,這種觀點所反映出來與西方不同的思考方式。


自殺

最後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在自性發展的最後階段,自殺是否合理?可惜的是,我不能談我的經驗,因為我從不曾陪同一個人歷經自性化的過程之後,毫無保留地贊同和接受他對死亡的選擇。

但我聽到過一個頗具典型性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禪師:山本玄峰。他九十六歲時說:「我想拉下帷幕,結束這場人世的喜劇。」隨即禁食三天,直到去世。看來在自性化過程的最後階段,選擇自己的死亡是可能的。此章行將結束,但對這種自殺是否合理,我卻不能給予明確的回答。


■ 心得

這本書比較像是作者的思考紀錄,而非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它涵蓋了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禪宗「牧牛圖」與煉金術「玫瑰園圖」、《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觀點。漢傳佛教似乎多半傾向如來藏思想,即使我有點藏傳佛學的概念,實際內涵仍有很大差異。

作者提到,華嚴思想認為人是存在於關係之中的,這與拉岡的觀點也有相似之處:我們透過他者的凝視確立自身存在。如果缺少他者的凝視,我們是否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呢?印象中有以「甜甜圈的空洞」比喻拉岡的主體,甜甜圈若沒有中間的空洞就不是甜甜圈,而這個空洞只有依附於外層才得以成立,空洞(主體、我)是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這與完形的觀點也很相似。

最後,關於自性發展的終極階段,自殺是否合理?這與我先前思考的問題相呼應:如果將輪迴觀念暫時存而不論,佛教是否傾向希求死亡?能自主的解脫,算是種自殺嗎?但作者也坦言,對於這個問題,他同樣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