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重構生活 · 书后感

七日書之書後感|重構生活

子非魚
·
·
IPFS
·
「過上使貧窮微不足道的生活」這句話既詩意又耐人尋味。

最近十一月真的忙翻了,課程與工作坊排得滿滿的,其中一個工作坊甚至每週都有回家作業,內容相當精實。這次的七日書活動,其實在看到活動頁面的那天,我就把七日的內容全都寫完了。或許這也反映出,我是一個需要先有把握才會行動的人。

回顧七月,那時有個契機可以選擇——留在原本的工作並加薪,或者離開並申請半年的政府補助。若不是哲學諮商剛好在那時候開課,我大概會選擇前者。如今今年也將結束,回望這半年,確實過得充實又快樂。生命歷程並非時間的堆砌,而是事件的堆砌。記得以前輪班的日子,一個月就這樣恍惚過去了;而現在,一個月既短暫又漫長。

然而,對於明年,我仍感到有些迷茫,彷彿灰姑娘在午夜十二點後魔法就會自動解除般。不過,意義感是源自於對生命有限性的體認。若生命是無限的,意義似乎也會隨之消散。有趣的是,生命的有限性反而會讓人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試想,若平均壽命是八十歲與六十歲,在如今四十歲的年紀下,似乎後者更能讓人勇於活出自我。

這幾個月裡,我參與了許多與諮商相關的課程——哲學諮商、心理諮商與輔導、心理劇、溝通分析、焦點解決、悲傷輔導、舞蹈治療、哈科米、催眠等等。也與多年未見的神聖舞蹈老師Jivan及同學再次見面。今年Jivan七十歲,而教我們諮商技巧的鄭玉英老師也已八十多歲。確實,諮商與身心靈這條路是一條能不斷深化與累積的道路,不像資訊產業總是日新月異。簡單來說,你可能會翻閱二、三十年前的諮商或身心靈書籍,但很少人會去看二、三十年前的資訊書籍。

不過,諮商研究所如今成為最難考的研究所之一,這背後也隱含著一些風險。就像當年資訊管理正夯,我們學校一口氣開了三個班,結果畢業後供過於求、熱潮退散。俗話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我認為諮商心理師產業未來也可能面臨如此情況。從現在社區機構陸續出現心理師加掛芳療、花精、塔羅、各類療癒課程的現象,似乎能看出這種想與身心靈產業分一杯羹的趨勢。

目前,成為諮商心理師的路徑只有研究所到國考一條,需投入三年以上、至少一百萬的花費,且某些學科考完國考後幾乎遺忘不再用到。拿到證照後,起薪僅四萬出頭,在各社區機構排班的心理師甚至需自行負擔勞健保,每六年還需自費完成教育積分以換證。反正林林總總,加上助人工作的各種鬼故事,我只能說,當助人成為工作時,很容易導致慈悲枯竭與高度內耗。

回到這次活動,我還未閱讀周慧的《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但從書的介紹中,看到了一種不同於汲汲營營的生活風格。「過上使貧窮微不足道的生活」這句話既詩意又耐人尋味。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這樣的心態,那麼諮商與身心靈產業或許就要面臨失業了。反過來想,這些產業似乎建立在「匱乏感」之上,而這種匱乏感則是社會驅使人們持續付出的控制因素。總而言之,未來的事,就暫且交給未來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