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之倒:败于“越界涉外”,非财色之祸

CrazyArticle
·
·
IPFS

2025年7月,中国佛教界最具知名度的僧人之一、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多家官媒以“严重违纪违法”定性。中国佛教协会随即发布公告,指其“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损害了出家人的形象”,并“正式注销其戒牒”,意味着其不再具有僧人身份。这一系列迅速而严厉的处理,引发舆论震动。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倒台,标志着自1998年少林寺商业化以来,一场将宗教与资本深度捆绑的体制试验宣告终结。这场以宗教包装商业的“庙堂奇迹”,在历经多年争议与质疑后,终于在一场体制纠偏中归于瓦解,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式宗教整肃路径:静默切割、迅速除名,以避免更大的制度风险。

但此次“落马”,有别于2015年那场曾引发舆论风暴的举报风波。

彼时,一位记者亲赴少林寺,在方丈室当面质问釋永信,但后者并未正面回应,仅以“且等几年再看”作答。当该记者再度短信联系实名举报人釋延鲁时,对方则开始以拖延方式回避回应。如今看来,那些当年被讳莫如深的内容,正在多年后逐一应验。

而这一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先后发稿,以“严重违纪违法”定性其问题。随后,少林寺管委会迅速发布通报,中国佛教协会亦作出回应,指其“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损害了出家人的形象”,并“正式注销其戒牒”。在中国佛教体制中,注销戒牒即意味着彻底剥夺其僧人身份——不再具备出家人资格,不得主持佛事活动,也不得再以宗教身份公开露面。

外界普遍认为釋永信之倒,源于“色财双失”:既牵涉巨额寺产管理问题,也多次被传与女性关系不清。但这些争议并非首次浮现。早在2015年,釋永信的亲授弟子釋延鲁就曾实名举报,列出具体指控。然而十年来,未见实质性追责。釋永信依然稳居高位,主导少林寺的商业化进程,并将其打造成全球华人最知名的佛教符号之一。

真正触发倒台的,并非久悬未决的财色旧案,而是一场“越界”的宗教涉外行为。

2025年2月1日,釋永信率领少林寺僧众访问梵蒂冈,并被教皇方济各正式接见。由此可见,此事虽属宗教交流,但在中国体制下,宗教涉外事务为高度敏感领域。依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宗教团体或个人不得未经批准擅自开展对外宗教活动,特别不得擅自代表国家宗教形象与外国宗教领袖互动。

2025年1月,释永信率团于教宗见面并合影

这场“见教皇”的行动,无论初衷为何,事实上已踩中红线——越权涉外、僭越代表、绕过审批。这不仅是宗教层级的僭越,更是对国家宗教事务主权的挑战。它触动的,是国家“统一管理宗教对外交往事务”的根本原则,强调任何宗教团体或个人不得擅自与外国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建立正式联系。

釋永信的陨落,正是对这一制度红线的回响。他可以商业化佛教、将自身打造为宗教IP,甚至可以在争议中屹立多年,但唯独不能成为“中国可见教皇者”。在当代中国,宗教无自主外交权,个体不得“教而代国”,更不得形成独立的教会权威。

因此,此次虽未有警方侦查或司法机关发布通报,但在权威党媒“定性”与佛教协会“剥籍”的协同操作下,已完成从政治清算到宗教驱逐的全流程——这一切不属于刑法所界定的罪,也未必涉及佛门律戒,却直指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另一条底线:宗教必须服从政治,教权不得凌驾体制。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