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之後,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渺小⋯⋯
「所以我很怕自己看起來太強勢。我知道這些標準有問題,可是那已經變成我潛意識裡的一部分。」
在親密關係當中的角色認同,很多時候卻試圖委曲求全,這是許多生理女性被要求的,事緩則圓。A說:我們家可能都是從商,媽媽跟奶奶個性都蠻獨立堅毅,不太會管我要變成什麼樣子,或是應該是什麼樣子,這也是A不斷自我探索當中,很少會麻煩家人的原因;一方面也許是客家人的關係吧,家裡經商會以工作賺錢為主,不知不覺也養成以工作優先的生活步調。
但在親密關係裡,這樣的角色安排不斷被限縮,甚至很多時候沒發現自己消失了,消失在那個所謂圓滿的關係漩渦裡。
A是一位外語老師,平時就安排自己的課程、作息,因此在生活上還能配合伴侶做調整,但,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遷就的。「有一次我在跟我男友討論旅行計畫時,意見比較強烈一點,他就說我怎麼這麼難搞。」A聽了好難過,從那次以後,就不太敢再提什麼建議。
A一直覺得自己在關係裡是比較配合的角色,不太是那種會主導什麼事情的人。習慣觀察對方的情緒,然後去調整自己。像是約會的時候,對方想吃什麼時,A就會說好啊、都可以,看似沒意見,但久了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太沒個性。
A其實很在意對方的情緒變化,尤其是對方不開心的時候,不斷付出、不斷想珍惜且照顧對方;記得對方重要的日子、幫他準備小禮物、寫卡片這些貼心小舉動A都會做,因為A覺得關心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有一次A的朋友問說:「你都記得他的生日,他記得你的嗎?」這時才突然想起,好像在這段關係裡,「自己」的這個角色認知越來越渺小。
關係當中,到底什麼樣子才是真的自己?
有一陣子A常覺得自己像是伴侶的媽媽,或是情緒的垃圾桶。對方工作不順、跟朋友吵架什麼的,情緒都會倒給我,然後我就聽、安慰,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見了。可是那時候A都跟自己說:「沒關係,我比較成熟,我可以處理。」
但當換成A情緒不好的時候,反而得不到支持,或是被穩穩接住。對方會說「你又怎麼了」、「你幹嘛一直想這些事情」,那種語氣會讓A陷入沉默與退縮。A只好想辦法自己先處理,或是故意裝沒事。顧慮著對方、擔心相處氣氛變得很沈重,會影響到對方的感受。
後來才發現,A好像把自己在關係裡放得太後面,自我覺察的過程相當漫長,不斷咀嚼跟懷疑,懷疑自己沒有選擇、跟從著對方的感受,認為自己也能夠接受。
大學時有任男友情緒控管很糟糕,會暴力相向,還會言語羞辱或折磨;跟朋友喝酒就說像酒家女、穿著有點性感就說是婊子、要勾引誰?已經是家暴了但卻沒有選擇離開,A看著自己的人類圖,發現自己的情緒是延遲出現的,總覺得先處理事情,情緒之後再自己整理;也許是家裡都經商的關係,從小父母其實不太管束,偶爾提醒幾句,很多時候都是默默承受,直到某次吵架被媽媽聽見,這才知道感情遭受挫折。
接觸了人類圖跟塔羅之後,蠻多時間都在處理心裡的創傷,但也更了解自己是如何運作的,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卻能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想回到自己,卻反而把自主權也交了出去
關於性這件事情,其實A本身並不排斥,或說自己還蠻喜歡的,也不太會把性當作一種補償或是交換,認為在關係當中,性其實是親密關係中的一部分。
吵架的時候,對方通常是冷冷地不說話的那種人,帶著一種冷暴力的相處方式。兩三天都不講話的冷戰。A卻會先低頭、主動說話。就算A覺得對方在這個爭執裡是錯的,還是會說對不起,因為A不想拖太久。可是也有那種情況,對方明明在生氣,A卻要一直想辦法讓他好起來,好像是A沒有照顧好對方,是A的錯一樣;這種錯愕跟自我懷疑不斷盤旋在腦海裡,到底是成為了對方想要的安慰,單方面的給與跟掏空,最後內耗的是自己。
有時還要承接對方的情緒,例如:「他有時候會用沉默讓我覺得自己做錯了,或是用一些「你自己想太多了」的話來讓我閉嘴。那種語氣讓我覺得很挫敗,我會開始想:『是不是我真的有病?是不是我太情緒化?』然後就越來越不敢講話了。」
邊界感:跨越之後卻不斷消失的領地
當A想拒絕一些事情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講。A會說「我有點累」或「今天不太舒服」,但A卻不會說「我不想要」。A很常用暗示的方式,如果對方沒聽懂,就只好配合演下去。有幾次配合完,A其實很不開心,但也只能自己吞下去。
A曾經有一段關係,發現在關係裡面變得很不像自己。以前很愛講話、很有想法,但在那段關係裡變得安靜、退縮。會看對方臉色、講話前會先想三遍,怕對方不高興。那時候的A好像只是伴侶生活裡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曾經想過有要小孩,希望共組家庭的人也喜歡孩子、一同扶養,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的樣子覺得挺溫馨的。
我們討論至此,發現到不斷在每段關係裡面矮化自己,認為可以達到某種妥協跟平衡,其實最後受傷得自己擦藥、難過得自己消化,一切都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最後談到渣男跟討厭的異性類型,無法避嫌或是分不清楚重要與否先後順序,這也讓人感到不安。雖然之前跌跌撞撞,經過漫長的消化與整理,很幸運的遇到現在的伴侶,雖然是遠距離交往,卻都能直接地跟對方說我想你、我的需求是什麼,彼此的關心跟距離也是恰如其分。
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多少都會懷疑自己的「角色」,但回到關係裡的補償與修正,最終還是要照顧到自己真正的感受,不是誰的附屬品,我們都是個獨立的個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