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遊民小姐:當社畜變遊民
今天參加了遊民小姐在國立臺灣圖書館舉辦的講座〈當社畜變遊民——擺脫過勞,重掌人生自由!〉,也解答了我去年讀完《請叫我「遊民小姐」!:躺平、安靜離職很可以!勇敢出走,做自己人生的老闆》後的一些疑問。
遊民小姐在三十七歲時,零存款、還負債,如何在五年後、四十二歲達成財富自由?首先,就是要重新定義「財富自由」。書中寫道:
真正的財富自由是,當你不再把資產多少當成目標,而是為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展開行動。財富自由的另一面,就是換取「不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用做」的自由,僅此而已。
講座中,遊民小姐也坦言:她並沒有達到FIRE運動中提出的1500萬×4%法則,之所以能在吃下「歸零膏」後五年達成財富自由,主要是因為運氣好,剛好搭上上海經濟增長的末班車,做廣告的薪資是台灣的兩到三倍。
然而,我對此並不那麼樂觀。說到底,股市的被動收入並非憑空產生,而是建立在一群人仍在持續生產與消費的前提下。如果大家同時減少勞動與消費,這套運作模式是否能長久維持,我是存疑的。簡言之,薅羊毛的前提是有人願意當羊被薅。
不過,市場上也有句話是:「悲觀者正確,樂觀者獲利。」或許,應該保有對現實的理性之外,也需要嘗試承擔在不確定中行動的勇氣。
講座中還有一段讓我深有共鳴。書中寫道:
健檢醫師臉色凝重地對我說:「不太妙,胃部疑似有腫瘤,強烈建議妳去大醫院複檢。」語畢,連續加班幾個月沒休息的我,嘴角不受控地微微揚起。
現代社會中,離職常常會引來家庭、親友乃至社會各種「建議」與「提問」。遊民小姐在講座中分享了簡單的解方:就是「不要講」或者以「健康因素」為由。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背後那層嫉妒的心理。舉例來說,如果你的離職理由是「我有點累不想做了」,通常會收到滿滿的建議與質疑;但如果你的離職理由是「我得了癌症,最多再活兩年」,多半會換來內疚的同理與關懷。
這背後似乎隱含著一種「見不得別人太輕鬆」的心理。然而,當你處境堪憂時,別人的那種嫉妒會瞬間轉為羞愧或內疚。所以,當你說出「我得了癌症,最多活再活兩年」這樣的離職理由時,可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快意。我想,這也是遊民小姐在被告知胃部疑似有腫瘤時,嘴角不受控地微微揚起的原因——我終於有休息或離職的「正當」理由了!
講座最後,遊民小姐也分享了她的三點建議:不買房、不創業、佛系一點。她強調,要先「人生自由」,才能「財富自由」。並認為,這個社會對於成功與幸福的定義,不一定適用每個人。只要你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過得快樂、自在、滿足,即使被世俗視為魯蛇(像是遊民),那也是幸福的人生!
2025.07.19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