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反類型與本土類型敘事的結合

发条辰
·
·
IPFS
·
編者按*一篇關於《周處除三害》的速評,從看完到寫完發出用時不到24小時

原文於2024年3月3日首發「耐觀影」

台灣影片《周處除三害》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深刻的主題探討,站在華語電影的前沿,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近些年,將歷史典故引入電影中的例子不在少數,張藝謀的《滿江紅》以《滿江紅·怒髮衝冠》的詞作為主題和敘事目的,在剛結束的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小半截》中也有對陶淵明《桃花源記》文字的另一種影像解釋。

黃精甫的這部《周處除三害》更是直接以其同名典故為故事結構,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改過自新”的反類型故事。“周處除三害”的典故源於宋朝,講述了宋代英雄周處因不忍鄉里受三害之苦毅然挺身而出,勇鬥山賊,擒殺猛虎,最後斬殺惡龍,恢復了鄉里的和平。

本片中的三害除了香港仔和林祿和,第三害正是主角陳桂林自己。在這一點上,電影打破了傳統商業片的界限,每一個角色和情節,都是對“除害”主題的深入挖掘,讓觀眾在緊張刺激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社會的陰暗。

在顏色堆砌、色素中毒、驢唇不對馬嘴的好萊塢電影泛濫之時,華語電影出現了這麼一部畫面乾淨、結構嚴謹、剪輯和鏡頭無廢筆且故事簡單無需動腦的影片,想必沒有人不會拍手叫好。觀眾的好口碑也印證了這是一部很優質的商業電影,而其成功的要素必然在於“三板斧”:其一是完美縫合了大量類型片和小說故事、其二是絕佳的反類型設計、其三是商業氣質與獨特地域性的結合。

01|黃精甫縫合了哪些類型片和故事?

除了典故,本片中也讓人看到多部名影片的“身影”。進入電影的剛開場,黃精甫便用一段激烈的雙人追逐動作戲來提起觀眾的腎上腺素,動作設計頗具《殺破狼》和《角頭》系列的凶狠,在剪輯方面又很像《諜影重重》和羅泓軫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用快速的動勢剪輯來營造打鬥間的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動作組是四號動作影像工作室,它於2019年正式成立,近些年幾乎所有台灣本土製作的電影的動作設計都是由他們進行把控,《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這件事》、《輯魂》、《查無此心》以及接下來的許光漢和黑木華出演的《青春18X2通往有你的旅程》、鐘孟宏的新作《餘燼》,都是他們親自操刀。

在短暫講述完陳桂林後,影片被分成了明顯的兩部分,即殺香港仔和殺林祿和。殺香港仔的橋段頗具港影氣質,中間那段水中三人追逐更是充滿了銀河映像中的宿命論感覺。小美和香港仔的故事直接出自台灣導演、作家九把刀的小說《精准的失控》,小說裡面一段黑道大哥和剪頭妹的虐戀被挪用至此。巧合的是,九把刀的近期電影《請問哪裡還需要加強》也是關於髮廊小妹和黑道的純愛故事。

在殺掉香港仔後,陳桂林來到澎湖療養院尋找林祿和,在這裡所有的教徒一襲白衣、對話穿著的風格以及相對對稱的構圖讓人直接想起《仲夏夜驚魂》中的詭異。在這一大段中,戲仿和縫合的橋段就很容易發掘了。

首先是邪教這個團體依舊出自九把刀的小說,這次是《殺手歐陽盆栽》,電影中的尊者和小說里的騙神何其相似;利用X光片騙人卻被識破的橋段在《電鋸驚魂10》中就曾被預料到;陳桂林的魔幻現實主義破棺出逃直接致敬了《殺死比爾2》的白眉絕學;手槍卡彈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也有足夠的筆墨描述;宛如上帝般的給邪教組織成員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如同《老無所依》中殺手扔擲的硬幣;最後教堂大屠殺爆頭又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王牌特工》里那段著名的長鏡頭……觀眾能夠感受到的一定不止這些,可黃精甫做到了似像非像的奇異感覺。

像昆汀一樣,黃精甫的片子給人一種不完全出自於他自己思考的“拿來主義”,但他又不像昆汀那樣大膽挪用經典片段或者服裝搭配,反而是提取其中獨特的類型元素並拼貼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混搭風格。這種風格很少有人能夠駕馭,也很少有導演能讓觀眾認可,但起碼在這部電影中是成功的。他獨特的電影節奏和拼貼畫風使電影具備了足夠多的爆點和爽點,又不失去自己的個人風格。當然,這也跟下文要提到的地域性有很大的關係。

02|周處除三害是反類型多還是類型化多?

類型電影作為工業產品藝術化的一種現象,一直以來充當了社會的精神安慰品和受眾市場的意見領袖,這種工業藝術品經過流水線的精雕細琢滲透到大眾媒介市場中,拓展了大眾選擇的生活方式。

通俗易懂的來說,類型片就好像《阿凡達》或者漫威電影那般,按照既定的情節和英雄般的人物設計做成的電影,他們大多風格和故事類似,折射到現實主義電影可能就是燈光或者其餘視聽元素接近,同種類的類型片足夠吸引觀眾並且培養觀眾一種觀影習慣。顧名思義,反類型就是擁有與類型電影相反的角色設計、情節和其它方面的電影,例如《死侍》等。

《周處除三害》就是一部標準的反類型電影。

作為一部犯罪電影,它沒有交代人物的前史,從一開始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麼一個缺乏身份認同,一心只想乾成大事被世人銘記的陳桂林;陳桂林也不是一個標準的“英雄”或“反派”,他沒有崇高的志向,只想著殺掉通緝榜前兩名救贖自己,他所做的一切也不符合正派人物的作風;故事結構上更是和類型化不沾邊,影片救贖的重頭戲被分成標準的兩段,卻是完全的兩種風格,這在標準的商業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除此之外,對於槍彈卡殼,教堂屠殺的戲份也都很反類型反高潮,既不符合“反派死於話多”這種定式,也不符合“正反派打鬥至死”的高潮段落套路。可以說,這部電影在中國院線的登陸給大陸觀眾帶來了一些新鮮的觀影體驗,印象里可能上一部上映的反類型佳作還要追溯到十年前刪刪改改的《無人區》,如此叫板觀眾觀影習慣的反類型電影或許也正好擊到了觀眾的嗨點。

03|大概只有台灣的犯罪片會這麼拍

在有如此多的類型片元素加持下,本片依然透露出一股與大陸、香港犯罪電影不一樣的觀感,這便是台灣的地域性造成的差異。

即便是香港警匪片,在影片的第一幕就出現大量黑幫畫面的也少之又少,但是《周處除三害》的開頭,眾多黑幫小弟參加老大的葬禮橋段在台灣電影中並不少見,其中還加入了300塊錢撐場面的橋段,就更加凸顯了台灣黑幫這一電影元素的特色。在此之前,大陸觀眾對台灣黑幫的電影印象,大概還停留在寧浩《瘋狂的賽車》中滑稽的胖子和那句“本地幫會太沒有禮貌了!”。

在《周處除三害》中,電影對台灣社會的深刻洞察尤為顯著,特別是通過對真實人物原型和社會背景的精細描繪。林祿和的療養院暗示地影射了台灣的如來宗,這一宗教組織在台灣社會中既提供社會服務,又因其教義和實踐方式引發爭議,展現了電影對台灣宗教和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反思。

同樣,陳桂林角色的靈感來源於台灣竹聯幫中堂執事劉煥榮,借鑒了這位真實人物的特質,電影成功構建了一個複雜多面的角色形象,深入探討了台灣黑幫文化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通過展現如來宗、竹聯幫等元素,電影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更是對台灣社會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深刻反映,促使觀眾思考台灣社會的多種現象和深層問題。

本文提及的電影/書籍除了《周處除三害》外皆為大陸譯名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发条辰KCL電影研究本科 HKU文化研究碩士 自由撰稿人 電影博主 《環球銀幕》特約作者 曾任上影節官方場刊記者 終極理想是寫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章 電影教育可能是我一直想探索的課題 反對漢語寫作的語言歐/西化 📪:[email protected] 🍠:@發條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視點」1980S-2010S香港警匪電影中男性氣質變化

影史视点
2 篇作品
影人專訪
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