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天入地式學理批判」被貶為不接地氣

Tony_Chan
·
(修改过)
·
IPFS
·
一則回應與觀察

有人習慣把他人放進自己的概念格子,然後再教對方如何「應該寫」︰這次又在我兩篇關於「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生態平等」的文章下現身。

他很會用專有名詞:生態位、人口流動、代際結構,還有一句話尤其刺耳:「与其做这种上天入地式的学理批判,不如好好探讨一下两种观念不同的社会背景。」語氣既居高臨下又不耐煩,像是要把討論降級成社會學報告。

諷刺的是,他口口聲聲嫌我「學理批判」,但他提出的所謂建議,卻正正是傳統學院派論文的寫法:補充人口數據、加上歷史脈絡、做社會條件分析。他以為這樣就「貼地」,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學理探究式」,而且還是過時的論文思路。我的文章目的從來不是要交功課,而是要拆解語言隱喻如何被錯讀、如何被制度濫用。公共評論需要的是直面讀者日常聽到的口號與語言,而不是在數據與史料中堆砌篇幅。

先說一句:若香港真的有很多人做這種學理層次的拆解,你說不定會覺得「上天入地」;可惜事實相反︰正因為少有人做這類分析,弱肉強食的口號才有市場,才被當成不證自明的「常識」。我寫文章不是為了做「人口普查」或滿足某位自認為導師的學術偏好,而是要拆解語言與隱喻如何被誤用、如何正當化制度的不公。

更令人無奈的是他的操作模式總是相同:
一、把議題拉到他熟悉的領域(社會背景、人口結構),暗示「你不接地氣」;
二、把我的不同層次的論點混為一談,指稱「自相矛盾」;
三、重複套用那套老派框架,以教師式語調告訴我該怎麼寫。

這不是修辭上的不合,而是閱讀態度上的霸道。當一個讀者的預設比文本本身更強大時,閱讀便不再是理解,而是搜證︰去證明作者應當服從讀者的思維範式。若這樣的人自居為「指導者」,那他要的是被聽從,而非被挑戰。

最後說明兩點:

  1. 我反對把自然當作社會正當化的語言,並不等於反對討論社會背景;二者是不同層次的問題,並可並行討論。把它們當作互斥,恰恰是把議題簡化成權力鬥嘴的把戲。

  2. 我會繼續寫那些在本地罕見的學理拆解,因為這正是我們需要的:不是為了取悅審稿人或顯擺學術功夫,而是為了把日常的荒謬拆開、說清楚,讓大家少被一句「自然法則」所誤導。

當還未真正摸透某地的生活與深層文化思想時,不宜妄自對土生土長者的見解加以批評。更合宜的態度是保持謙虛,嘗試從另一角度理解不同議題。否則,動輒建議去做社會學、歷史學的文本脈絡梳理,自以為這樣便「貼地」,其實才是另一種「上天入地式的學理批判」。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重構生活第二天|我終於順從了自己的節奏

重構生活第一天|脫離過度理性的自己

誰教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