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哲諮|你是盡責憂慮者嗎?
■ 筆記
克服盡責憂慮的四步驟方案
步驟一:辨認你的錯誤推理。
運用你的盡責憂慮句型(第三章)。
步驟二:反駁你的推理謬誤(喪失掌控焦慮、自我責怪以及職責完美主義)。
運用你的反駁檢核清單(第四章)。
步驟三:採行合理的觀點:
針對每一個推理謬誤(第六、七、八章)選定和應用你的認知解藥。
回顧做出道德決定的指導方針(第九章)。
針對問題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第十章)。
指定自己至少一個行為任務去做喜歡的事(第二章)。
步驟四:運用意志力停止憂慮:
提醒自己在盡責憂慮推理中的謬誤是什麼(第四章)。
在目前的情境中,藉由運用你的認知解藥來強化認知(第六、七、八章)。
執行你的行為任務或是做你喜歡的事,實行你的行為計畫(第十章)。
盡責憂慮的謬誤及定義
喪失掌控焦慮:認為如果不對情況產生憂慮,就會失去對情況的控制,某些壞事將會發生。
自我責怪:認為自己是個壞人或沒用的人。
職責完美主義:認為自己必須對察覺到的問題想盡辦法,直到確認找到完美(或近乎完美)的解答為止的道義責任,這種責任讓人心神不寧。
如何養成道德德行
根據亞里斯多德所說,道德德行是在過度與不足兩種極端之間的中庸之道。因此:
要成為勇氣的承繼者就不能太過恐懼或太過無畏(相對於喪失掌控焦慮)
無條件的自我尊重就是介於自卑與自負之間的中庸(相對於自我責怪)
沉著就是在完美主義和默不關心之間的中庸(相對於職責完美主義)
建構理性的解藥
有兩大類型的解藥:認知的和行為的。
認知的解藥是重新定義、或是重構思考的方式,藉以克服謬誤並更具德行。
行為的解藥是採取不同的行動方式,藉以克服謬誤並更具德行。
認知和行為的解藥能一同運作達成這些目標。
道德的準則
做出有益、尊重和關懷的決定。
做好準備以權衡彼此競爭的倫理權益。
重新定義自己「永遠要做」以及「總是不做」的倫理法則,並允許例外。
準備好容忍道德決策的內在模糊性。
即使做出一個理性的道德決策,準備好自己仍然會感到遺憾。
主動積極的思考五步驟(行動)
定義問題。
搜集與道德關聯的事實。
針對問題思考一些可能的解答。
在權衡效益、尊重和關懷等利弊得失下,選定一個解答。
實行這項決定。
■ 心得
這本是Cohen較新的著作:
2003《What Would Aristotle Do? / 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
2006《The New Rational Therapy / 這麼想就對了》
2011《The Dutiful Worrier / 你是盡責憂慮者嗎?》
同時,它也收錄於Albert Ellis Tribute Book Series。與前作相比,本書內容更加精煉,濃縮為四個步驟。其核心觀點與REBT相同,都強調「反駁」。然而,運用「反駁」來應對推理謬誤或非理性信念時,本質上是將這些信念判定為「錯的」,同時也隱含著某種預設的價值觀是「對的」。
換言之,LBT在反駁階段的邏輯思維更接近二元觀點,而其最終所追求的「適度之道」則更接近光譜觀點。因此,先以絕對的是非對錯駁斥推理謬誤,再回到模稜兩可的中庸之道,這樣的思維路徑顯得有些突兀,除非LBT將「適度的中庸之道」本身視為一個絕對正確的信念,但如此一來,就像食譜上的「適量」一般曖昧模糊。
進一步來說,有時我們明明自知理虧,卻仍會生氣。以LBT的觀點,似乎自知理虧就不會生氣,但在生活情境中,這觀點顯得有些不合情理;同樣,當親人逝世時,理性上明知「人死不能復生」,難道悲傷就是「錯誤」的嗎?這種立場彷彿暗示,情緒必須先經過理性的審核,才能被允許表達或壓抑。但事實經驗上,情緒並非單靠駁斥非理性信念就能消散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