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2堂)
拉岡的鏡像理論指出,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並非來自內在的本質,而是源於一個虛幻的鏡像。在嬰幼兒時期,我們透過鏡中的影像首次建構出一個「整合性」的自我形象。然而,這個自我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外在的、虛構的影像投射,它賦予了我們一個比實際感受更完整、更提升的自我概念。
延伸到成人世界後,我們的「鏡子」不再僅限於物理性的鏡面,而是轉變為外在的他者視角。他人的目光、評價和認可,成為我們確認「我是誰」的關鍵。這種觀點挑戰了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內在性主張。在拉岡看來,沒有他者的目光,自我認同無法成立。然而,他者並非穩定的鏡像,而是主觀、變動、甚至充滿矛盾的存在。正因如此,我們對他人真實感受的猜測與不確定,也成為焦慮的來源。
接著,老師將不同時代的資本主義與人們的焦慮類型,作了對應的分析:
早期資本主義:生存焦慮
晚期資本主義:存在感焦慮
未來:存在焦慮
在晚期資本主義階段,人們從生存焦慮轉變為存在感焦慮。重點不再是如何生存,而是「我是否被看見?」。社群媒體的興盛正是這種焦慮的體現,人們渴望被關注、被點讚,甚至不惜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於是,傅柯的「圓形監獄」被反轉為「圓形舞台」,沙特的「他人即地獄」變成「他人即上帝」。諷刺的是,我們追求「與眾不同」,恰恰是我們「與眾相同」的地方。
老師預測,新一代年輕人將面臨存在焦慮。在一個「母體」般無微不至、資源唾手可得的社會環境中,年輕人「找不到自己」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注意力經濟使得人們陷入被動消費,習慣於被餵養,而非主動選擇與思考自己的慾望。泡溺於這種環境中,反而讓他們失去了獨立性。
最後,老師對精神分析的「無意識」觀點提出了轉向: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而拉岡則認為,無意識可能一開始就在外部社會環境中。也就是說,「你的慾望不是你的,你的慾望是社會打造而成的」。我們的慾望、慣性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早已被社會環境和生活模式無聲無息地構築而成。
2025.08.1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