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蠢为上文化7:孟子的治军之策——早死早投胎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孟子劝魏惠王解散军队,以仁政代兵戎,让农民在农闲时制木棒去迎战秦楚的精锐军队,并郑重其事地说出“仁者无敌”。这套逻辑在战国铁血现实中的结局只有八个字——亡军亡国,早投来生。放弃军队就是放弃生命;拿锄头对抗利剑,就是自寻死路。孟子的治军哲学,不是护国安民,而是加速亡国,让百姓替圣贤的空话付出生命代价。

一、血雨腥风中的“圣言”

战国是刀光剑影的时代,秦楚赵魏,无不在拼命练兵、积粮、铸甲、选将。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孟子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梁惠王:

解散军队,施行仁政,农民自会在农闲时刻磨练孝悌忠信,顺便削根木棒,就能打得虎狼之师望风披靡。

听上去仿佛是一出田园牧歌,实际上却是亡国配方。

二、孟子原文: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这是孟子“治军”的全过程:

  • 仁政 → 农民心悦诚服;

  • 农闲 → 讲孝悌,修忠信;

  • 制棒 → 自备武器;

  • 挞秦楚 → 木棒打铁甲。

这种链条要不是“圣人逻辑”,放在今日就是天桥骗子的把戏。

三、逻辑的必然后果:早死

1、解散军队=自毁防线

秦楚之兵是常年操练的职业军,魏国若解散军队,就是把城门大开,任人宰割。

2、木棒敌甲兵?

农民的锄头棍棒,遇上秦楚锐士的铁甲利剑,唯一的结果就是倒地身亡。仁政再美好,也不能挡住长矛的刺入。

3、“仁者无敌”的真实翻译

所谓“仁者无敌”,翻译成白话就是:没有敌人——因为你自己先死光了。

四、梁惠王的讽刺处境

梁惠王需要的,是强兵良将,是粮草甲兵。

孟子给他的,却是一碗能致蠢的鸡汤:解散军队,讲仁政,农民就能拿棍棒去打秦军。

惠王若真听信此言,魏国的下场只有一个:百姓早死,国家早亡,统治者早投来生。

五、治军还是亡军?

孟子是在给魏王出治军之策,还是在替魏国写讣告?

所谓“仁者无敌”,不过是把血淋淋的现实抹成圣贤的幻梦。战国没有和平童话,只有铁与血。孟子却要魏王带着百姓去做“仁义的烈士”。这不是治军,而是亡军;不是护国,而是送死。

六、结语:空想之蠢,催命之策

孟子的治军方案,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直通黄泉:

  • 仁政代兵戎 → 解散军队 → 自毁长城;

  • 木棒敌铁甲 → 亡军亡国 → 早投来生。

这就是孟子的军事哲学:

用仁义掩盖现实,用农民替他偿命。

表面上是“仁者无敌”,骨子里却是“早死早投胎”。

蠢为上,至此登峰造极。

独尊儒术以来,华夏被灭亡的政权快上千了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