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哲諮|哲學諮商
■ 筆記
FIIT法
■ 第一階段:自由聯想(Free-Floating)
這是讓個案第一次學習到哲學諮商的初始階段,也是諮商師讓自己盡量熟悉個案需求及期望的階段,使得這些需求與期望在往後的階段可以適當地被描述說明。這是個案與諮商師對預期的諮商關係中,彼此能否感覺自在並完成個別決定的時刻。
■ 第二階段:當下問題的解決(Immediate Problem Resolution)
在這個階段,個案主要表達或關注的問題是以「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當諮商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可以用十分悠閒的方式進行時,第二階段的諮商著重在通常導致高度混亂和苦惱的問題,以及那些對個案的情緒、正常功能,和生活情境有立即及負面衝擊的問題上。個案想要盡快處理這些問題。
■ 第三階段:意向性的教導行為(Teaching As An Intentional Act)
花在這個階段的時間將幫助個案發展「自我診斷」的能力,協助個案發現,並教導個案哲學探究的過程、技巧及策略。
在這個階段,個案應該熟知第二階段中,歸納取向及分析取向兩者之間的不同。第二階段的探究主要聚焦在解決複雜的問題,在既定的架構或脈絡中,將概括的大問題分解成小且較易處理的單位;第四階段則使用比較綜合的取向,鼓勵個案「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運用較為廣闊的、也較全面及客觀的視野,來觀察自己在社群及世界裡的生活與生活事件。
■ 第四階段:超越(Transcendence)
此模式中的第四階段,提供有點類似柏拉圖洞穴隱喻的各種面向:自由聯想好比是跟囚犯建立關係、當下問題的解決像解開自己的枷鎖、教導與學習是引導囚犯走向光明,最後,超越這個階段就像是讓囚犯們在光明中看見「理型」(the Forms)。之前的階段先處理個案當下的問題,而個案也對於獲得某種哲學能力感到滿意,現在個案與諮商師可能發現,他們的對話正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走向較為抽象或是普遍本質,或某些哲學家所謂第二順序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諮商師跟個案一起尋求最基本的問題,例如:「我是誰?」在這裡也遭遇到最普遍的問題,像是:「我們應該如何活著?」當第二階段的討論主要還停留在做什麼的實際層次時,這個階段的討論發展出尋求「為什麼?」或「為了什麼理由?」之解答的聲音。在第二階段,藉由必然性也為求便利,問題解決通常短期聚焦在某個點上,並只考慮非常狹窄的偶發事件排列,在第四階段的焦點則轉移到長期以及更大的圖象上。
■ 心得
這本著作匯集了多種哲學諮商方法學,包括阿亨巴赫的「超越法」、馬瑞諾夫的「PEACE法」、蘇格拉底對話以及柯恩的「LBT」。作者在這些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FIIT法,並以柏拉圖洞穴隱喻來說明各個階段:
F自由聯想——跟囚犯建立關係
I當下問題的解決——解開枷鎖
I教導與學習——引導囚犯走向光明
T超越——讓囚犯們在光明中看見「理型」
然而,讀後可以發現,即使發展至今,哲學諮商仍是眾說紛紜。正如書中第一章結論所述:
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哲學諮商經常以矛盾的方式定義;也就是說,用它不是什麼的觀點來定義。至今確切定義仍有衝突、矛盾,也常全面排除。建構哲學諮商理論的各項說明仍留下許多尙未解決的議題。
作者似乎採取批判後現代的立場,主張「教導行為」與「理型」的面向。此外,就我目前的學習經驗來說,我認為心理諮商與哲學諮商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超越」這個部分。不論是FIIT法中的「超越(Transcendence)」,或是CISA法中的「超升(Ascend)」,這一層面都更偏向於形而上或抽象的議題討論,這也是哲學諮商比較獨特之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