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Hanly(下):人生是一个不断击碎再重塑的过程
全文约8,500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7分钟。
采访:CuberEL
编辑:Hanly
校对:Skye、牡蛎
八、一波三折的出国路
我第一次萌生“润”的念头时,就关注了非常多的中介。那个时候确实存在很大的信息差,也因此被中介坑过一回。
第一次申请签证时,中介提供的文书模板非常机械,几乎是千篇一律,只是简单地替换一些关键词。结果可想而知,加拿大移民局直接拒签,理由是:学习目的不合理、回国意愿不强烈。
具体来说,我是以法律专业的背景申请加拿大的研究生项目。移民官很自然地判断出这属于“倒读”(指申请人在已有较高学历的情况下,申请去国外就读较低层次的学历课程),更何况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加拿大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他们看来,我原本所学的法律在加拿大毫无适用价值,而我若在加拿大读完书,也不太可能再回中国从事相关法律工作——他们因此认定,我的真实目的就是想留下来。就这样,第一签被拒。
那段时间我非常非常痛苦,我想,如果我真的走不了,那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就投身激流冲水坝”(出自乐队“万能青年旅店”歌曲《泥河》),做一个能上新闻头条的事情,大不了“重开”(中国大陆网络语言,源自游戏术语,常被网友用来调侃或消极表达“想彻底重新活一次”)。
就在那个时候,一位群友向我伸出了援手。她介绍给我一位出色的加拿大持牌律师,大橙。大橙的伴侣是豆瓣上非常知名的一位“润”到加拿大的女性,写过一篇文章叫《从体制内办公室写材料到加拿大做木工建房子【1】》,她的故事当时就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大橙帮助我重新梳理了申请材料,全面修改了文书,重整思路,用本科学历申请一个和之前专业有点沾边的管理学专业,并提交了新的申请。正是靠着她的帮助,我才终于顺利拿到学签,来到加拿大。
这一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真的很难想象,如果那时候我没能出来,我现在的精神状态会是什么样。我非常感谢那位群友,也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所以现在,我也希望能尽我所能,在海外分享我走过的路,把这些经验留给更多有“润”的意愿的人,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后来者铺一条更顺畅的路。
那时候我还加了一个群聊,大概有五百多人。每天都会有人在群里分享自己等待签证的周期,用了什么方法申请,现在的资产情况、学历背景、语言成绩等等。
其中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签证途径是:只要雅思考到“四个6”(指考生在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个单项的分数均达到6分或以上),再加上学校的Offer、资产证明和完整的申请表,就可以尝试SDS快速通道(Student Direct Stream,现已取消【2】)。但对我来说,当时英语水平还很差,根本没办法短时间内考到这个成绩。
后来我才意识到,语言成绩其实也常被中介拿来进行PUA(Pick-Up Artist,引申为对他人进行情绪操控和精神控制的行为)。他们从不会反思自己文书质量和申请策略的问题,每当客户被拒签,他们就会把责任推回你身上,说是你“语言成绩不够高”、“资产不够多”、“学历不够好”……这些说法看似合理,实则是把你往绝望里逼。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人——有的只是高中毕业,有的几乎没什么资产,有的连语言成绩都没有,是通过语言班项目入境的,结果一样拿到了签证。所以,问题根本不是在我们身上。
但当你正处在情绪低谷、急着“润”、又充满不确定的时候,中介这种“话术”对精神状态的摧残是巨大的。你会一遍遍地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够好,是不是根本就不配自由。
直到我遇到了那位真正负责任的律师,在她的帮助下重新申请并成功过签,我才终于意识到,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之前遇到的系统和人本身就有问题。
那段时间几乎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岌岌可危。我知道有不少朋友为了“润”,甚至直接走线,或者被骗走了大笔的钱。因为那时候已经不是能够心平气和、长久规划的阶段了,而是“一有生路,就要闯一下”的状态。中介也正是利用了大家这种急切、焦灼的心态,趁火打劫。
所以我想再次提醒大家:在“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翻墙,主动去了解真实的信息。现在有AI工具,真的比我们那个还没AI的时代幸运得多。只要你愿意提问,它就能给你方向——它不会情绪化、不会PUA你,也不会隐瞒信息。你可以借助它规避很多我们曾踩过的坑。
但最关键的,仍然是你自己是否还有勇气重新开始,是否愿意放下国内的一切,哪怕背负不确定性,也要走出去。
九、此生再不归太行
我记得我落地加拿大那天,是跟另一个“润友”一起搭了顺风车,从多伦多机场前往渥太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我们几乎是同步地,把口罩一把扯下,扔进垃圾桶。
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
我们终于,来到一个自由的世界。
终于可以贪婪地、任性地、毫无阻隔地深呼吸一口空气。
刚到加拿大的那一段时间,大概有两三个月,我整个人都像做梦一样,甚至比我此生做过的所有美梦叠加起来都要美好。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多伦多看音乐剧《汉密尔顿》。坐在车上的时候,我们就放声合唱,一起唱着《团结的人民永远不被击溃》《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还有《愿荣光归香港》。那一刻我几乎不敢相信,我居然真的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到了这一切。
那种感觉就像,如果这是一个梦——那我宁愿永远都不要醒来。
不过现实也不总是浪漫的。当时正值加拿大的12月,暴雪倾城,寒风刺骨,风雪能没到大腿,每天出门都要先拿铲子把车从雪堆里挖出来。生存条件其实挺艰难的。
但即使在这种艰苦中,大家的状态依然是新鲜而有活力的。有人一边铲雪一边说:“这就是有氧运动加无氧运动啊,太有生活了。”第一次在后院扫落叶、拔草、除蒲公英,第一次在自己租的房子后院里看见有个小泳池,第一次在语言班和来自19个不同国家的同学做自我介绍……大家都像孩子一样在重新摸索生活的质感。
我那时候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才是“正常人”的日常生活;原来,人可以活得这么体面,这么平凡,这么“岁月静好”。原来我们可以不必勇敢。
我们曾吃过那么多苦,终于熬到甜的这一刻了。
虽然有时候依然会梦回地狱,害怕这一切只是大梦一场,害怕自己依然是侧翻大巴上的乘客,乌市大火中被封控在家无法逃离的孩子,铁链中被拔光牙齿的母亲,方舱里的一个编号,只能听见周围此起彼伏的哭泣与哀嚎。
这些梦是无法轻易驱散的,它们构成了我身体记忆的一部分。
但我很清楚地感觉到,被撕扯的血肉最终会慢慢愈合,更何况我有这么多的爱与勇气做特效药。
十、加拿大移民政策
加拿大目前的政策对留学和移民采取了比较明显的收紧趋势。
我自己刚来的时候,其实也没有赶上非常宽松的时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申请成为永久居民的门槛特别低,只要人还在加拿大境内,就基本可以顺利拿到枫叶卡。网络上当时流行一种说法,称“只要是个人都能拿枫叶卡”,这种说法其实是因为疫情后期政策的红利导致的。
到2024年11月1日,加拿大政府进一步收紧政策,如果你的专业不属于紧缺行业,那么毕业后就无法再申请开放式工签【3】。换句话说,就是你留学毕业后必须返回原籍或前往其他国家。
根据加拿大政府网站【4】,“紧缺行业”的定义如下:
As of November 1, 2024, if your study program has a field of study requirement, you must graduate from a program linked to certain occupations in long-term shortage.
自2024年11月1日起,如果你的学习项目有专业领域要求,则你必须毕业于与某些长期短缺职业相关的专业。The fields of study are divided into 6 broad categories:
专业领域分为以下6个大类: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农业和农食品
Education 教育
Health care 医疗保健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Trade 技工类
Transport 运输类
像我当年读的烘焙专业,虽然曾经也有开通过省提名通道,但这些渠道近几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久没有再“捞人”(指移民局从申请池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并向其发放移民邀请函的过程)了。
当然,具体政策每年都会调整。如果你现在在做准备,可以直接查IRCC官网【4】。
这种政策趋势对想要移民的人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利好消息,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可能。如果你愿意从事一些加拿大紧缺的蓝领工作,或是继续在本地攻读更高的学位,比如本地的硕士或博士,那么获得永久居民的机会依然会有所增加。此外,加拿大还有一些小镇试点移民项目,也值得考虑。
不过大家都知道,加拿大的气候非常寒冷,全国90%的人口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和卡尔加里这三个气候相对宜居的城市。再往北,比如纽芬兰或爱德华王子岛等地区,冬季的自然环境就会更加严酷。因此,有些人为了更顺利地移民,会选择“大西洋移民试点项目”或“省提名计划”之类的途径,用短暂牺牲一定的居住舒适度,换取未来长期稳定的居留自由,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
十一、加拿大哪个城市好?
我觉得是多伦多和温哥华。
当初我太着急了,真的是在中国一刻都待不下去了。所以当我在申请学校时,几乎没怎么考虑城市、气候、就业环境这些因素,只是想:谁第一个给我发Offer,我就去哪儿。
结果我就选到了渥太华。
并不是说渥太华不好,但它确实是加拿大出了名的降雪量大、气候恶劣的城市之一。那两年多我在那儿度过的冬天,雪能埋到大腿,寒风像刀子一样。
直到我最近搬来多伦多,还顺路去了温哥华体验了一下真正的四季如春,才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开始就选温哥华。
回过头来看,我那时的选择,确实是出于信息差和缺乏规划。但也有群友安慰我说:“在当时的处境下,你已经做出了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
我也认同这句话。逃离,是优先级最高的事。在那种状态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权衡所有现实条件。
但如果你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还有选择的余地,那我真诚地建议你:先搞清楚你未来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再去选学校。
昨天我刚看了一部关于酷儿群体的纪录片,里面的人提到多伦多的Yonge Street——也就是那条被誉为“全世界最gay的街道”。据说只要你是酷儿、是有表现力、有生命力的个体,你都会被这条街吸引,都会在这里找到归属。
那一刻我很有共鸣。因为多伦多确实是一个极度包容、开放的城市。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共存:有人在街头传教,也有超棒的乐队在现场演出,还有行为艺术家在自由地表达自己。整座城市就像一个缩小版的时代广场,生态丰富、多元、真实,充满张力。
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街边的小店里,点一杯饮料,看着人来人往,就觉得特别治愈。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而且每个人都在努力真实地活出自己。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重视文化氛围的人,喜欢影展、展览、巡回演出,喜欢参与政治活动、推动平权、重建生活,那么你属于需要城市能量感的类型,我会真诚建议你选择多伦多。
但如果你更偏好生活舒适、节奏缓和的城市体验,比如四季如春、空气湿润、城市开阔且规划良好——那温哥华可能更适合你。
而且要说美食,温哥华的粤菜真的可以封神。很多粤菜师傅是因为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或其他政治原因移居加拿大的,所以现在的温哥华,粤菜反而比国内某些地方更正宗。如果你热爱美食、喜欢慢节奏生活,那温哥华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总的来说,多伦多和温哥华各有千秋,关键是你自己倾向于哪种生活方式。
但我真心建议大家:尽量不要随便选择一些冷门城市,仅仅因为它是首都就以为“资源一定丰富”或“发展肯定平衡”。
拿渥太华来说,它虽然是加拿大的首都,但这个首都其实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当年自由党和保守党分别想把首都定在多伦多和魁北克,争执不下,最后干脆在两地之间选了一个中点——于是渥太华成了加拿大的“政治折中产物”。
你如果指望首都一定是“文化中心”“就业核心”之类的,那可能会失望。它更像是一个被硬选出来的行政枢纽,而不是天然发展的城市核心。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在我没来多伦多、没去墨西哥城之前,我就已经觉得:哪怕随便一个加拿大城市,都比我在中国的生活要好上100倍。那时候的我没有任何资格挑剔,只有逃离的渴望。
但既然现在信息渠道丰富了,希望你能比我当初多一步思考,少一点误判,把自由活成你真正想要的样子。
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差。那时候我只想快点走,只看眼前那条通路,却不知道世界更大、路更多。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放弃探索世界的机会与权利。
只要你走出国门,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都通罗马,人生不会只有一个选项,更不该在一个地方锁死。你还有很多机会,去发现那些真正尊重人权、承认同性婚姻、保障女性权益的国家——很多地方做得比加拿大好得多,而且这在他们看来只是基本操作。
所以我鼓励大家走出去,多看看。
十二、来加拿大两年半后
有些信念变得更坚定了,有些边界则被打开了。
最坚定的一点就是:我绝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国家了。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一旦见过光明,就不可能再忍受黑暗。”(出自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曾经和室友讨论过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这个政权垮台了,你还会回中国吗?
她回答得很直接,她说:“中国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权本身,而是这个社会深层的问题。”
我当时很震撼。其实我也不想轻易说出“劣根性”这种词,但现实是:即使政权倒台,人们的意识、习惯、社会结构、道德基础……依然可能对你形成压迫。
比如年龄焦虑、生育压力、性别歧视、阶层羞辱、集体控制感——这些不是换个政府就能根除的。那是深深刻进社会骨髓的顽疾。在那种环境里,你依然无法真正自由地做自己。
所以那次讨论的结论是:就算未来政权垮了,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再回去生活。
或许有人会以短暂探亲的形式回去,但只要你真的出过一次国、自由过一次,你就知道——那种压抑和高压,自己再也受不了第二次。
另一个很重要的心态转变是:不必死磕加拿大。
我曾一度把“留下来”这件事完全等同于“留在加拿大”,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很大,加拿大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利用学签的免签便利,我去旅行了很多国家。很多地方我都待过至少一周,实际地感受它的节奏、人群、政策。
然后我发现,就算是像墨西哥这样被标签为“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女总统、合法同性婚姻、性少数者的权利保障,甚至在某些政策和文化宽容度上,做得比加拿大还要好。
所以,不要迷信“发达国家”“欧美国家”这些标签。不要把“自由”这件事限定在几个英语国家的边界之内。
只要你走出中国,世界就是辽阔的。
不管你脚下落地的是哪块国土,只要你继续往前走,那条路,就是向前的。
所以,我也申请了墨西哥的永久居留,并居住一段时间后参加入籍考试,再拿一个墨西哥国籍。墨西哥城常年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没有蚊子,生活成本也远低于北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它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入籍流程也非常人性化:没有明确的语言要求,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面试,了解一些关于墨西哥的基本国情,就可以入籍【5】。
相较而言,墨西哥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友好的国籍转变路径之一:花费低,门槛低,生活质量高。
所以我给自己多留了一条路。不是因为我对加拿大失望,而是我更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归属必须是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多重备份的。
我也想鼓励大家:第一,不要只盯着一个国家看,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还是小众国家。这世界远比我们在墙内认知到的要大得多。
第二,要敢于为自己多铺几条路。即使不是马上出发,也不妨先做准备,哪怕只是查一查资料、对比一下政策、找人聊聊,都好过被困在“只能选A或B”的焦虑里。
有时候,不是你没有选择,而是你以为自己没有选择。
走出去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离开,更是发现你可以去哪里,活成什么样子。
十三、在海外的我们能做什么
拥有了某种身份上的优势,就更应该去做一些国内的朋友暂时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需要在海外发声、协调、联络的事,我都希望自己能多出一份力。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希望能帮到还在墙内的人。
所以其实我落地加拿大之前,就组建了“赛博船·加拿大分船”。我把自己认识的一些在加拿大的同温层朋友都拉进了这个群里,开始尝试建立起我们在异地的联结与行动力。
我的学校并不是那种“回国可以落北京上海户口”的名校,不是排行榜前几的那种,所以身边也几乎没有什么粉红留学生。即使有,也不多。我们这些人,往往一个眼神交换,就知道彼此是什么立场,根本无需多言。
我后来发现,上学本身反而是次要的,真正珍贵的,是与同温层的相遇和联结。
我就是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室友。她也是在习近平修改宪法、废除任期制的那一年,决定要“润”出来的。
原来有很多我当年在国内没来得及认识的同温层,依然可以在自由国度重新产生交集的。这种重建联系、彼此靠近的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越来越广阔。
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都会主动去寻找、辨认、连接我们这一群体的成员,让更多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在彼此身边。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澳新分群、欧英分群,还有墨西哥分群。大家“润”到了不同的地方,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群友们始终默默秉承着“赛博船”的精神,在各自的所在之地,声援国内和国际大小事件。
所以我始终相信,不管我们身处哪里,都有可能再次相遇,我们迟早会在光明处相逢。
我很喜欢这种分散又联结的形式,像是在地图上点燃一簇簇光,它给了我很深的力量。
现在我在微博上的发声其实已经很少了。一方面是账号频繁被炸,另一方面是用国内手机号注册的账号也被限流。就在今天(2025年6月2日),我的号因为声援海棠作者又被炸了。所以国内平台我已经是半放弃状态,只有在一些特别大的纪念节点,才会偶尔上线。
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去给还在坚持写作、还在创作的太太们点赞、送上好评,不然我真的就像个幽灵一样存在在那里了。现在连看微博的时间也很少了。
所以我现在主要的发声途径已经转到海外平台,比如 IG、推特(X)、YouTube,以及线下参与各类民主、人权相关的活动。
像之前多伦多这边组织过的弦子的纪录片《向历史要答案》的放映、MeToo 在中国的展览、支联会主办的六四纪念活动、还有香港导演《宁化飞灰》的映后谈,我都有参加。我也刚参加了烛光悼念(2025年6月1日)和中国大使馆前的六四游行(2025年6月4日),遇到了周庭、多伦多方脸、公民会的杨若晖、GTA+的北燕书、天安门事件亲历者周锋锁老师、民主党的难民朋友们和酷儿社群的小伙伴们。这些活动让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很多同城的同温层,真的特别安心。
还有像女权学论、酷儿脱口秀等活动,我也都会参加。我特别喜欢那种我只需要出现和支持,就已经在贡献力量的状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组织大型活动,我自己也并不是特别擅长策划或带动什么,但是我非常愿意参与、响应,也很尊敬那些有资源、有行动力去推动这些事情的人。
我觉得,这才是“境外势力”该做的事:用脚投票、用钱包支持、用真实的参与去推动世界的改变。
十四、回看中国
我之前跟一个已经高中就来加拿大、在这边待了九年的朋友聊过。她跟我说,现在她看中国的人,就像看非洲饥饿的儿童一样——知道他们的存在,也知道他们在受苦,但共情力已经很弱了。
我也在《随机波动》(一档由三位中国女性媒体人于2020年创办的泛文化类播客节目)里面听到过类似的表达,像zhiqi(张之琪)、shiye(傅适野)她们也提到,从内陆到了香港,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会本能地遗忘、淡化自己曾经在内地的感受。会觉得自己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内陆那些事仿佛已经离得很远了、很遥远,甚至出生就带着一种和那片土地之间的隔膜。
说实话,我理解这种现象,这也不能说是全然坏的现象吧,它确实能让你隔绝一部分痛苦,让你暂时不去触碰创伤。但我们都知道,那些事情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它们是你身上的烙印,只是有时候你没去碰而已。
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离开那个国家。
不要等到自由呼吸久了,就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痛。要记得当年你是怎么被对待的,要记得那份屈辱、那份不甘。
如果有人问我,那你跟国内的亲朋好友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其实完全没必要非得在中国见面。
这个世界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三国相见。比如说泰国、马来西亚这种对中国护照免签或者落地签的国家,我飞过去也很方便,他们也比较容易申请签证。我们可以找一个大家都能去的地方,好好见一面、聚一聚,不需要非得回到中国。
我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比起牺牲自由去换一次短暂的相见,我更愿意把见面放在一个更从容、更平等、更自由的条件下。
其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联了。其实我在国内也没有跟家人一起住,一直是住在自己房子里。所以无论我人在国内还是国外,沟通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视频、通话、发消息。没有什么非得在中国才能做的事。
所以如果说我对中国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同人本(指由非官方创作者基于已有的商业作品或原创设定,例如动漫、游戏、小说、影视等,进行二次创作后独立出版的印刷品或电子刊物)。
我有一间专门的书房,里面放满了各位太太(中国大陆网络语言,多指同人本创作者)出的同人创作。我特别珍惜那些本子,那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夕阳下奔跑的青春。那些创作者们在艺术不自由的恶劣环境下依然不断创作,山水一眼辗转成情欲,苍生在她们眼中只剩怜爱,光是透过作品窥探到一隅,都感觉自己于爱河受洗。
也经常遇到创作者们因为政治高压与恶法迫害而退圈删文的情况,看着收藏夹灰了一片心痛万分。后来就尽可能地买实体本,虽然不一定翻开,但无论如何都能留一点念想。
把数据变成铅字的感觉很好,就算这些账号不复存在、被抹除印迹,遗失在数据的洪流里,至少翻开纸页的时候,还能想起自己曾经这么热爱一件事,曾经有人和我志同道合,曾经写出动人的故事。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春画》,它记录了很多不同时代的春宫图浮世绘与收藏这些春画的收藏者。镜头里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藏品时,眼睛都在发光。他们说得特别动人:爱与性,是死亡的反面。
那一刻我就想,有一天我也能举起我那些本子,说:“看,这是我爱过的证据。”
我真的很想让全世界都看看,那些太太们画得有多好,写的文有多出色。她们值得在光亮中被看见,而不是在阴影里颤抖,更不该在这个国度里,因为创作而身陷囹圄。
就像我昨天在声援海棠作者时说的那样:如果她们生在别的国家,她们的作品会赢得巨大的赞誉和持续的掌声,而不是被标签为“非法”“有害”甚至被关押、被审查、被侮辱【6】。
一边是无比自由、蓬勃、才华横溢的创作生命;一边却是因为写了一点想写的东西就可能面临的现实惩罚。所以我常常感到一种巨大的割裂感。
如果说还有什么牵挂,那就是它们------这些自由的,开阔的,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艺术。
所有的政权和国家终会被颠覆,凡人如你我更只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但是艺术不同,艺术不朽。
十五、未来计划
我的未来规划其实是比较明确的。
出国前我就做了功课,加拿大最主流的移民通道是打分制,叫“EE快速通道”。它综合考量年龄、语言成绩、海内外学历、工作经验这些因素,分数越高被捞的机会越大【7】。哪怕工作满一年、语言成绩再好,我的分数也很难突破500分以上。
而且现在(Last Round时间为2025年5月13日)的分数线已经涨到了547【8】。我很早就预判到,走这个通道对我来说太悬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先过来读书,再走开放工签的方式。原计划是两年学签,加上三年的毕业工签(PGWP),总共在加拿大合法停留五年,期间再寻找移民机会。
后来政策变了,从2024年11月1日起,加拿大已经不再给非紧缺行业的毕业生发三年工签了【3】。但我比较幸运,我是政策生效前入学的,所以还保留了这份资格。与此同时,我也申请了政治庇护【9】。这个流程通常需要18到24个月的审理期。好处是,在这个期间,你可以合法居留,还有专门为难民群体提供的生活补贴、律师援助、语言培训等资源。我现在的律师是一个在这个领域工作十多年的犹太人,经验非常丰富,跟她合作也很顺利。
不过,走工签也可以直接捞到永居,不一定非得走打分制EE。只要你在工签期间的职业符合“紧缺行业”,就可以通过省提名【10】、雇主担保或者快速通道的专项类别被捞出来,直接申请永居,这是一条更现实、可行性更高的路径。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法语类移民。如果你有法语基础,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加拿大有专门针对法语申请人的通道,要求比EE的500分低很多,有些人甚至因为法语直接被优先抽中。所以如果你愿意学第二语言,或者本身就有法语基础,一定要考虑走这条线【11】。
至于我的计划,短期来说就是:先拿到加拿大护照,然后再去墨西哥定居一段时间。因为我现在已经持有墨西哥绿卡了,申请护照只需要常住18个月,要求比其他国家都宽松很多,也没什么语言门槛,对我这种多路径并行的人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当然,我知道我的路径不是那么可复制。所以我不太建议别人复刻我的方式。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多线并行是非常重要的。
十六、最后想对大家说
每一个“润”之前的人,其实都经历过反复的衡量、无数次的幻想与拉扯。我们都清楚,重建与重塑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你拥有足够强大的信念,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现有的一切,从零开始,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人的灵魂对自由的渴望是无法压抑的。有些念头一旦萌生,就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你心里,从此之后,它会出现在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里。
所以你要明白,你的离开也许不是某一个决定性瞬间,而是命定之事。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击碎、再重塑的过程,不要因为未知而害怕去改变
祝你我永远不失重新开始的勇气,我们总有一天会在光明处相见。
参考资料
【1】乐兮(2020):我在加拿大做木工
https://www.douban.com/note/768165973/?_i=2586644UjU4Z_1,9827360cMpXBEk
【2】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4): End of the Student Direct Stream and Nigeria Student Express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news/notices/end-student-direct-stream-nigeria-student-express.html
【3】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4): Work in Canada after you graduate: who can apply?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study-canada/work/after-graduation/eligibility.html
【4】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4): Work in Canada after you graduate: field of study requirements.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study-canada/work/after-graduation/eligibility/field-of-study.html
【5】Gobierno de México: Solicitud de carta de naturalización por tener una residencia de cinco años
https://www.gob.mx/tramites/ficha/solicitud-de-carta-de-naturalizacion-por-tener-una-residencia-de-cinco-anos/SRE1573
【6】中国数字时代(2025):【404文库】三联生活周刊|海棠作者被异地传唤:耽美作品涉罪的边界与争议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8682.html?amp
【7】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5): Express Entry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immigrate-canada/express-entry.html
【8】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5): Express Entry: rounds of invitations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immigrate-canada/express-entry/rounds-invitations.html
【9】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4): How Canada’s refugee system works.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refugees/about-refugee-system/how-system-works.html
【10】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5): Immigrate as a provincial nominee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immigrate-canada/provincial-nominees.html
【11】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2025): Francophone Mobility work permit: How to apply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work-canada/permit/francophone-mobility.html#after-apply
由于平台提现手续费过高(百分之二十),请不要在Matters上为我们的文章打赏。如欲打赏作者或受访者,请点击下方网站右上角“Donate Now”。
https://u24.gov.ua/
请不要在这里打赏,如欲打赏作者或受访者,请点击上方网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