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3堂)

子非魚
·
·
IPFS
·
三界結原理

語言是欲望的安宅

海德格曾提出「語言是存在的安宅」,認為語言能召喚並形塑存在。拉岡在此基礎上做出改寫,提出 「語言是欲望的安宅」。這意味著,語言並非僅是描述存在的工具,它本身更是安置欲望的容器。語言透過設定遊戲規則、建立規範,甚至設下禁忌,會自動催生出欲望。這與佛學有所相似之處,語言生成了一個讓人類在其中「愛恨交織、生死流轉」的世間。

在拉岡看來,病症並非單純的生理或心理問題,而是一種語言現象。當一個人的語言敘事與符號系統無法安置其欲望時,症狀便會浮現。精神分析的介入,正是透過轉換病人的語言結構,為其提供新的敘事,幫助他走出困境。這種語言的置換,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一種結構性的重塑,將原本封閉、不流通的語言之屋打通,連接到更廣闊的世界。


三界理論

拉岡提出了 「想像界」、「象徵界」與「真實界」 的三界理論:

  • 想像界(鏡像界):個體透過自我形象與他人凝視而形成自我認知。

  • 象徵界(符號界):語言與符號系統結構化個體的欲望,無意識透過象徵界反映「大他者」的語言。

  • 真實界:想像與表象背後的「真實」,近似於康德所說的「物自身」。

關於真實界的討論,引發了「在夢幻泡影之外,是否還存在一個真實界?」的問題。傳統觀點可能傾向於認為存在,但後期的思想則更傾向於懷疑其存在。


符號界與無意識

拉岡指出關於無意識的兩個觀點:

  • 無意識如同語言一樣被結構化

  • 無意識是「大他者」的語言

我們的欲望表達方式深受符號與語言運作影響,因此欲望並非純然來自自身,而是被社會語言與符號結構所塑造。

所謂「大他者」並非具體的人,而是一種猶如上帝般的存在,掌握著符號秩序,影響個體的行為與期望。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一種無形的驅力或苛求,彷彿在不斷逼問:「你到底要我怎麼樣?」這種吶喊,正是符號體系所催生的結果。

有時,「不存在」反而比「存在」更具力量,因為你無法逃避它的無處不在。語言所創造的符號,孕育出一種「位格」,讓人感到彷彿被無形的裁判官審視。這也促使我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或「成功」,是否也只是這場符號遊戲中的一環。

2025.08.13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