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4堂)

子非魚
·
·
IPFS
·
幻見、倒錯與執爽

幻見

「幻見」是個人無意識中的一種場景或劇本,即使從未真實發生,卻已然建構出欲望的框架。在這種劇本裡,當事人往往是為了迎合父母或權威人物的期望,從而追尋他人的認可。幻見並非單純的幻想,個人所追求的快感也並非源於直接的滿足,而是來自於他者對自身的凝視與欲望。

當現實無法滿足期望,無意識便會啟動幻見來保護自我,以迴避失敗的痛苦。然而,一旦無意識中的劇本破裂,個體便可能面臨精神崩潰。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存在感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認同與凝視之上,進而產生存在焦慮。拉岡認為,這種焦慮背後潛藏著個體的無意識需求,也就是「被需要」與「被欲望」。


倒錯

佛洛伊德認為「性倒錯」是未完成的成長過程,反映性認同轉換的失敗,拉岡則進一步擴展這個概念。簡單來說,佛洛伊德認為性慾力(libido)被壓抑後會產生扭曲,但拉岡的觀點則認為沒有壓抑,就沒有衝動和快感,這股力量原本就不存在。用白話比喻:佛洛伊德認為射精本身是快感,但拉岡卻認為,真正的快感來自於「維持射精前的壓抑狀態」。

一般認為,偷窺他人的肉體是一種正常享樂慾望,但倒錯者如暴露狂並非如此,而是將自己定位為他人享樂的工具。老師舉例學運參與者,他們可能享受抗爭的過程,而非達成目標的結果;某些母親樂於含辛茹苦,而非真正追求問題的解決;戀人或許沉迷於刻骨銘心的愛情,而非期盼修成正果。拉岡認為,快感本身即是倒錯的,一旦抵達終點,快感便隨之消逝。

這也解釋了我對「英雄之旅」、「延遲享樂」或「人生意義感」感到怪異的原因。這些狀態可能只是為了維持壓抑所帶來的快感,而非真正渴望達成目標。沒有想要真的歸返、沒有想要真的享樂、沒有真的認為人生有意義。

以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為例,倒錯者可能樂於扮演受害者角色,從中獲得快感。他們難以進入醫病關係,因為倒錯者的快樂根植於病症本身,他們不願被明眼人揭穿。病患從病症中獲益,雖非物質利益,卻具有深層心理意義。他們為自己設置重重障礙,迴避直面問題,即使助人工作者改變策略,也難以突破這種阻力。倒錯者從苦難中賦予自己生命意義,將痛苦轉化為快感來源,甚至認為未被認可的痛苦更具崇高的價值。


執爽

「執爽」是一種以痛為快、以苦為樂的快感。換句話說,快感不必然是愉悅的,它也可以包含痛苦的享受。執爽者抗拒平凡,將日常經驗戲劇化,在反覆的失敗中體驗快感,以此賦予生活意義。他們無法跳脫困境,卻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種快感的核心在於過程中的反覆與障礙,而非結果。當事人傾訴情感困擾時,他們尋求的可能不是解決方案,而是見證與共鳴。他們不一定想要解脫,反而希望在痛苦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小對體(object a)

「小對體」是未完成情感與真實界之間的縫合物,象徵未滿足的渴望與心理保護。它可能具體表現為物品、場所、氣味等,幫助個體在現實與過去之間維持連結。即使現實已改變,這些符號仍保留「當初未能得到的部分」。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角色常被迫走向真實界,卻又懷抱「想回到過去」的渴望。拉岡與齊澤克則認為,人其實已經面對現實,也想要向前走,但他們留下的信物,只是為了說服自己沒有那麼現實。

2025.08.15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