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的荔枝》

pluripotentist
·
·
IPFS
权力比荔枝更甘美,也更容易腐败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中篇历史小说。这次赶上电影版在北美上映,我趁着周末赶紧去一睹为快!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原著中李善德是个有才干但是在官场郁郁不得志的基层公务员。“荔枝鲜”这个政治任务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是李善德费尽了心力最终还是完成了。只不过,他离成功越近,就得罪越多朋友、内心就越愧疚。等荔枝送到,他毫无如释重负的感觉,只有深深的厌恶。原著中随着任务的推进,李善德越来越粗暴地使用手中的权力。直到面见杨国忠的时候才把满腔的愤懑转化成了直白的怒火,这个人物才得到了新生。

但是电影不太一样,李善德公务员的身份被削弱了,送快递的属性被加强了。这个至少可以从他旅程的一头一尾来看。原著里描述李善德第一次南下“总算天下承平日久,没有什么山棚盗匪作祟,他孤身一人,倒也没遇到什么危险“。然而电影版就让李善德先后遇上了老虎和山贼,九死一生才到了岭南。电影中李善德进入长安前遭遇的最后一难是杀手,先是拒马后是炸弹,最后脱出重围时给观众的感受是燃,literally的燃。原著中李善德进长安前的最后一关是在江陵城。为了运冰,李善德“用比冰块还冷酷的声音下令”把一条好好的江船几乎拆成了一个空壳,船帆、桅杆、半面甲板都拆掉了。待到进入长安之时,李善德已经像是捆在马上的丧尸。电影并没能充分表现为了完成任务李善德这个人的内心受到了多大的侵蚀。

电影的另一处明显的改编是苏谅和李善德的决裂。原著中苏谅和李善德争吵之后,岭南经略掌书记立刻来见缝插针要抓捕苏谅。苏谅闻讯连夜逃走,并且带走了所有的双层瓮。这对李善德的任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苏谅从此再未现身。电影中苏谅在和李善德吵架之后,居然不计前嫌又来送他过鄱阳湖,鼎力协助李善德完成重大政治任务。两相比较,电影的这个”冰释前嫌“的桥段无疑是削弱了李善德行为付出的道德代价。类似的改编还有电影中李善德从从化大队出发时的盛况,书里是根本没写的。书里只写了因为砍树李善德带着无比的愧疚上了路。所以说电影拍得更像是外卖骑手的励志故事,而非《长安的荔枝》原著的面貌。我估计电影编剧的灵感来自于李善德怒斥杨国忠的一句话:“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还有多少骑手奔波涉险?”

我心目中的《长安的荔枝》的题眼就是一句话:“权力比荔枝更甘美,也更容易腐败“。电影中出现的荔枝永远都是光鲜亮丽娇艳欲滴,包括最后给杨贵妃端去的那盘。其实原著中只是借了杨国忠的口说了荔枝也就那么回事。这不是右相口味挑剔,这其实是暗示荔枝送到了也没那么新鲜。荔枝如果不腐败,这个故事便不能成立!电影中只拍过被踩烂的荔枝而从来没拍过腐败的荔枝!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原著中,李善德疲惫至极的时候做过一个噩梦”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这才是电影应该展现的场景。哪怕是在李善德第一次兵分四路测试路径的时候,荔枝的腐败都是用格眼簿子上的墨点表示的,仿佛黑色的墨汁就代表了腐臭的荔枝,这个表达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对电影改编吐槽了不少。尽管我觉得电影剧本的改编远远比不上原著,但作为粉丝我还是乐见马亲王的作品能获得更多的影视改编。马亲王也该学学Stan Lee,在自己的作品宇宙中客串客串。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