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Jonas Karlsson《Rummet》)之書評
瑞典表演藝術家、戲劇家、作家約納斯·卡爾松(Jonas Karlsson, 1971.03.11)很是多才多藝,他曾兩度榮獲瑞典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第一次是憑藉《細節》 (2003),第二次是憑藉《薩岡·奧姆·卡爾-貝爾蒂爾·約納斯·卡爾鬆的日記》 (2021) 。而他的短篇中短篇小說,:《房間》、《發票》和《馬戲團》都被翻譯成英文,他的小說作品常以怪異的人物和卡夫卡式的超現實主義為特色風格。今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Jonas Karlsson《Rummet》)吧!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 (比約恩)來敘事,而「我」是在政府部門做審查的公務員,起初只能夠接觸三位數字編號以外的「不重要」文件;但隨著「我」發現了升降機與洗手間之間一度門的小房間,並且在人們下班後及晚上在那兒工作而得心應手,於是惹來了同層(四樓)一眾辦公室同僚的恐懼:原來,他們只看見「我」 (比約恩)無緣無故地站在牆上那兒一動不動地「面壁」!
但當然,「我」 (比約恩)是否定的;並以集體欺凌為由,而向部門主管卡爾作出反擊!最後還驚動了高層總監……究竟,那房間(密室)存在不存在?是「我」 (比約恩)精神有問題------他曾被要求去見精神科醫生------但醫生覺得是「我」 (比約恩)裝病,究竟是否有病?還是集體欺凌?然而,「我」 (比約恩)在那兒房間(密室)工作卻又得心應手;高層把編號越來越小(即越來越重要)之文件由「我」 (比約恩)來處理,即是一個重要的明證!
如果你也讀完了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Jonas Karlsson《Rummet》),相信或會跟筆者一樣李想起了卡夫卡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一個職業為推銷員的主人翁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於是,他不用工作也不敢見人……
而重點不在於主人翁是否變身或有沒有密室,而是在職場中的種種匪夷所思的人際關係!筆者記得有人改編了芥川龍之介之《羅生門》寫了一個前傳故事:當「我」要在羅生門打劫別人之前,曾是一個富有人家之雜役。有一天富人來向五位雜役說,因為經濟不景所以要開除他們其中一人,當然工作好且表現優秀就不會被開除。
於是,「我」決定努力發奮工作;然而其他四人卻不如是想和做,他們卻聯成一線,並專門找「我」的錯處及小辮子!最後,被開除的居然是「我」!
以上芥川龍之介之《羅生門》之前傳故事,跟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或可以互相媲美及闡發的!
對啊!這就是人性啊呀!這就是筆者對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的其中一種解讀:「我」 (比約恩)雖然古怪及不合群,但卻有天份及努力;因此而惹起了眾人的妒忌及恐懼,或對「我」 (比約恩)作出無中生有的指控?大家必須知道的是,中層主管是夾心人,最害怕的是不合群的所謂獨立特行「搞事份子」------小說中的「我」 (比約恩)偏又正是如此,所以結局也可想而知了?
最後,筆者想向諸位讀者說的是,如果不是有過(類似)經歷,或許當你讀著約納斯·卡爾松的《密室》也不會身同感受的;但只要你有過(類似)經歷,你即會有深深的體會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