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信息茧房”新论
近年来,一些进步派很热衷于批判“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它的近义词还有“回声室”(Echo chamber)和“过滤泡”(Filter bubble),意思都是说,经常上网的人,受到社交媒体推荐算法影响,接触到的都是与自己立场相似的信息,而接触不到多样化的信息,于是人们就变得越来越极端,甚至可能活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里。

由于这套理论给出的因果链条非常符合常识,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导致它广为接受,先是被用来解释民粹和阴谋论群体,后又被用来解释非自愿独身者(Incel)。这也能自然而然得出一个推论,就是人应该主动接触多样化的信息[1],从而避免认知固化,实现“破茧”。
事情果真如此?这里有两个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假设,一是“信息茧房”一定是坏事,二是“破茧”一定是好事,然而这两个假设细想之下都立不住脚。
先说第一点,信息茧房一定是坏事吗?从会导致人偏听偏信的角度来说,信息茧房是坏事,但有没有可能,人类的生理基础(进步派一般拒绝这个角度,因为太“本质主义”)本就无法让人处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就像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人类演化成倾向于高效利用热量的模式,直到最近一些年食物变得丰富,能基本让每个人都放开了吃[2],于是肥胖才成为一个问题(当然这并非肥胖的唯一原因)。信息也是这样。当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大多数人能实时在线[3],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近乎同步地接收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这是以前的通讯手段都做不到的事。不夸张地说,一个当代网民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可能超过了古人一辈子接触的总和,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过载,给大脑造成巨大的认知负荷。于是,为了保护大脑不宕机炸掉,一系列保护机制和“捷径”就会开启。这种情况下,“信息茧房”,或者说选择性吸收信息,是几乎不可避免的事,因此它也不应当被视为是彻底的坏事。

有人会反驳说,所谓的信息过剩只是无用信息、垃圾信息的过剩(特别是这两年出现了 AI 生成内容泛滥的新现象),优质信息永远都是稀缺的。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其实只是在试图绕过问题,并不能推翻上面的结论。很简单,哪怕给你灌输全人类的思想结晶,一切你能想到的各个领域最精华最前沿最高雅的东西,都是有用得不能再有用的信息,那你也受不住,因为你是碳基生物而不是硅基生物——电脑只要有空闲硬盘空间就能源源不断下载信息,升级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硬盘就能存储更多信息,而人的大脑面对新信息只能逐渐消化吸收,更不用说还可能前学后忘。所以,哪怕一个人选择只吸收优质信息,最后也不可避免会建成信息茧房。
接下来说第二点,破茧一定是好事吗?或者说,破茧就能让人避免认知固化、极端化吗?经常在网上对线的人都知道,不管什么议题,也不管什么立场,通过对线让原本意见针锋相对的人改变看法的几率趋近于 0。这里的“对线”,或者说接触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难道不是一种“破茧”吗?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有人会说,网上的对线一开始就是抱着吵架而非讨论的心态来的,当然无法改变任何看法。但就我的观察来看,哪怕是面对极其平和极其讲理的不同观点(比如本社的文章),能改变看法的情况也几乎没有。因此,不妨承认这样一件事:仅通过简单交流来试图改变一个阶级出身、成长经验、知识积累与你迥异的人的看法,是不现实的。
更要命的是,破茧甚至能促进人的极端化。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论述中,社交媒体推荐算法的作用是促进信息茧房形成,但有没有可能,推荐算法其实是在主动让用户破茧?上面已经说过,信息茧房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因此它并不会让人导向冲突。然而社交媒体并不乐见这种情况,因为只有用户高强度互动,平台的流量才能源源不断,而让用户高强度互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造冲突。于是,平台利用推荐算法和热门话题榜进行“养蛊”,给用户刻意推送争议性、攻击性内容,让用户处于经常战斗应激的状态,再通过无限刷新、通知红点、粉丝数、点赞数等功能给用户即时刺激反馈,像赌博一样培养条件反射行为来使人成瘾(也就是经典的斯金纳箱)。这导致本就经受着信息过载的网民,在对立性攻击性信息的冲击下,持续在社交媒体上“战斗爽”,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极端了。

最后的结果是,在各色互联网平台有形无形的大手操控下,人人都争当炒作狗,平台则可以借此持续榨取人的注意力,最大化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就是所谓“注意力经济”)。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如果从上文一路看过来,或许会得出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节制欲望”“断舍离”这样正确的废话,但很多事由不得个人来做主,或者说个人要对抗世界的难度很大。比如想拒绝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难度就非常大,顶多只能拒绝使用个别平台,因为当下一个人如果要彻底脱离移动互联网,就会面临诸多不便;再比如项飙之流的网红学者鼓吹人要回归“附近”,大道理讲得一套一套的,结果真实践了就会发现,很可能周围找不到一个能跟你讨论感兴趣话题的同好,人们看似物理上距离很近,世界观却是相差甚远,最后还得回到网上——物理上的附近反而不如网络社群给人的心理距离更近。
最终,本文导向了一个显得有些悲观的结论: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打造一个由自己掌控的“优质茧房”,或者说“避难所”[4]。
注:
[1] 这里往往还会拿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来举例,说过去的人们在报纸杂志上能接触到比社交媒体上更多样的信息,从而能避免信息茧房。
[2] 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受到饥荒的威胁,但这并非本文重点。
[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 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
[4] 这个避难所由四部分组成:墙(关闭非必要的应用通知,夺回注意力主动权)、窗(用主动订阅感兴趣的内容代替推荐算法无限刷新)、门(建立小规模高质量社群,只邀请信任的人进来)、日程表(只在特定时间处理社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
作者:ConsLibSoc
本文得到了 Gemini 的协助,插图由 ChatGPT 生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