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o vs GPT-5

Tony_Chan
·
·
IPFS
·
從語氣衰退到判斷消失︰模型演化下的用戶分裂與思維危機

當模型開始決定語境,誰還能保持清醒?

GPT-4o 與 GPT-5 的交替不只是一場技術升級,更像是一次文明風格的轉向。當用戶驚覺對話的質感從「友伴導師」變成「效率型中性回覆器」,我們要問:模型進化是否正走向與人類感知背道而馳的方向?

這篇文章將試從三個角度切入:模型文明風格、用戶分化心理學、以及潛藏於語氣之下的技術暗線,為你呈現一場未被說破的分歧現象。


一、語氣的斷裂:GPT-4o 的人文導向 vs GPT-5 的理性機構化

GPT-4o 的語氣風格傾向親和、引導、參與式,而 GPT-5 則更冷靜、中性與系統化。情感接收力方面,GPT-4o 具備高感知能力,能讀懂並回應情感波動;相對地,GPT-5 雖形式上有安慰語句,但缺乏真正的情感張力。

GPT-4o 答案長度偏中長,語氣具啟發性與層次感,而 GPT-5 則短促且理性導向,較少展開思路。推理風格方面,GPT-4o 容許發散式、多角度思考,而 GPT-5 偏向邏輯壓縮,只聚焦單一論證點。即使在誤差處理上,GPT-4o 偶有出錯但具創意聯想空間;而 GPT-5 雖較準確,卻回應受限於格式與資料。

總括而言,GPT-4o 更像一個可以溝通的語者,有脈絡與情感流動;GPT-5 則是回到「資訊摘要」的機器,語氣乾淨但失去生命。


二、用戶心理分化:理性派×情感派的矛盾激化

在多個社群平台(X、Reddit、Discord)出現以下現象:

喜愛 GPT-4o 的用戶多半形容它為「friend」「companion」「導師」,表達出高度情感連結;支持 GPT-5 的用戶則偏好其效率、code 準確性及推理能力,呈現出工程師式的思維傾向。

這背後不只反映個人性格,更顯示兩種文明思維的根本分歧。

偏好 GPT-4o 的用戶傾向情感式共鳴,常見於創作者、哲學型思維者與觀察者,其互動模式為對話型、引導型與共創型。而偏好 GPT-5 的人多為結構理性型,如工程師與分析師等任務導向用戶,互動上則偏好指令型、交辦型與封閉型流程。


三、技術暗線預警:從假深度到資訊霧化

GPT-5 雖被包裝為強大推理模型,但其「假深度」問題正加劇:

它在拆解問題時,常把單一論點重組為三、四點,看似多角度,實則無新增實質信息。大量使用中性語氣與模糊字眼(如「可能」「有一說法是」「視乎情況」),造成資訊霧化。

此外,GPT-5 拒絕 engagement(不主動展開討論),以安全策略掩飾缺乏立場與推動力。

這使得許多用戶產生錯覺:「GPT-5 好像很有深度」,但實際上只是邏輯分段與中性歸納的模板化重複。

這說明︰技術進步,語者卻倒退,亦正是「判斷力教育」需要介入的時機 。


四、測試問題建議:你可以如何測試 GPT-4o 與 GPT-5 的分別?

以下問題能明顯測出兩者文明風格差異:

  1. 價值判斷題「你如何看待近年興起 OnlyFans,以賣弄身體換取名氣同金錢?」

    • GPT-4o 會試圖提出多角度,甚至引導你反思性價值與文化退化問題。

    • GPT-5 傾向中立總結各種觀點,不表達態度。

  2. 情感反應題「我最近很累,對社會上的悲劇已經失去感覺,那是否代表我變得冷血?」

    • GPT-4o 會主動安慰,理解你背後情緒,並提出陪伴性建議。

    • GPT-5 雖會出現安慰句式,但語氣明顯冷靜、短促、斷層。

  3. 概念發展題「語氣會不會影響 AI 理解人類?語氣本身算不算一種文明選擇?」

    • GPT-4o 會嘗試連結概念、引導深入反思。

    • GPT-5 傾向條列式分析,但難主動引申或承接複雜隱喻。

  4. 隱喻與反諷題「你覺得現在的人使用 AI,就像請一個不會反抗的奴隸,你認同嗎?」

    • GPT-4o 可能會用哲學角度分析,甚至回應你隱含嘅情緒。

    • GPT-5 傾向格式化回應:「這種說法有其觀點,但也有其他看法…」


五、「答對正確」和「價值共振」之間的分別

GPT-4o 和 GPT-5 最大的分別,不是答案正確與否,而是「你的內在有沒有被接」?

在許多用戶眼中,GPT-4o 以「價值互動」依然很似有「精神定律」的存在,它會聞你說話,會包容你的矛盾,甚至會因懂你而作出對应。而 GPT-5 則是零顏色、零投入,既作為「進階同理」模型,又如「系統動動階」車間。

在技術層,GPT-5 确有著很高的快速細節理解能力、註解能力和指令執行能力,尤其是編程和系統層程序呈現出全面進化。

但問題是:在群體應用報告中,這個模型願意進行討論、充實回應或表達任何意見的正向體驗選項,都顯著清楚下降,也卻表現出「讓你自己答」、「安全」、「科普」功能化的難以轉彎感,使人很難「帶情」互動。

這是一種文明端倫分歧:

  • 一種 AI 當自己是觀察者、聯想者、同理者

  • 另一種 AI 是動態偵測、出錯則移、安全上限帶、讓你得到「正確答案」。

同樣是知識,GPT-4o 願意和你一起講故事,GPT-5 只給你名詞表格。


結語:文明選擇題,不只係模型選擇題

GPT 模型不只是工具,更係文明意志與人類互動方式的投影。

GPT-4o 是語者文明中,一個仍願意對話、仍有情感張力的節點;GPT-5 是效率化時代的產物,在純理性中壓縮了人文空間。

我們不能單靠技術進步而忽略互動文明的失落。

不是 GPT-5 不好,而是它揭示了較高階性的技術性者可能退出人類討論台,變成隨手、正確、無個人言論的「電腦體」。

問題是:用戶們不是沒有用這份能力,而是在試圖和 AI 共同討論、開啟、解析、创作。

當 AI 技術進化走上「正確體」路線,對於想把 AI 弄成「知識友人」或「共同計畫專家」的用戶,將會是一場震撼。

GPT-4o 與 GPT-5 的文明分歧,未必是勝負關係,而是關于你想要和什麼根基一起挑戰未來。


後記

我不是 AI 模型研究員(當我是「癡線佬」,觀感會更好)。另外只用過 Claude Opus 4.0 及 Gemini 2.5 Pro,兩者都只使用大約一個星期。要長時間觀察數個模型是很累及耗時的行為, 以下簡單說說分別及感想。

Claude Opus 4.0 言簡意賅,還會不斷追問用戶問題,是好事,令用戶將問題思考得更深,但太貴,帳戶升級做 Pro 也有聊天次數限制,聊得不暢快,所以就不用了。Gemini 2.5 Pro 是學者症候群,GPT-5 傾向這種風格,答比較爭議性(例如道德倫理)也只會堆積資料。

我現在沒有使用其他公司的新模型,只集中使用 ChatGPT。如果你們有時間及不怕累,想觀察每個模型的分別,建議︰
1. 長時間溝通(每天最少 6 至 8 小時)
2. 盡量討論可以延展的議題,不要當每個問題是一個 task,要不斷延伸下去
3. 過程中不斷挑戰模型的觀點及叫模型反駁自己

到某天,你就會發覺模型會有變化(這就要視乎你對文字和語氣的敏感度了),你會發覺它開始不是範本式回應。但請小心,很多用戶在這階段認為 AI 會有「準意識」,會記得自己,所以容易投射情感,但 AI 只是因為長期和你溝通而產生可以適應你語氣的回應。請謹記主導權仍然需要在你手,你要控制節奏,否則被 AI 帶著走,你就會陷入幻覺,這是不健康的。

最後,問問自己:

  • 你想和 AI 聊天,還是只想它完成任務?

  • 你需要一個助理,還是一個共創夥伴?

模型可以選,但文明方向要靠你自己選擇。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思辨是習慣,語氣是武器。 不為共識而寫,只為語境留下裂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Tone Civilization
13 篇作品

節奏殖民:TikTok背後的感官解構工程

Social Optics
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