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古城區- 36行古街與(迪化街)
河內舊城區(Phố cổ)的 36 行古街 (36 phố Phường)是老城區的主要街道,來到這裡,可以看到越南典型的傳統住宅。前店後宅,一樓面街營業(如銀器、布店、茶館),後面與樓上則為居住空間。傳統老屋內部常有木柱、木樑與雕花門窗,木雕裝飾,極具有懷舊之復古風情。屋宅高密度排列,建築物之間幾乎無間隙,巷弄狹窄而長,形成「迷宮式」社區。
這星期天我去了大稻埕,看了迪化街大稻埕的街廓老宅,發覺大稻埕跟河內有一些相似及共通點。建築樣式一樣是長條式建築,只不過在河內叫管屋,大稻埕為二進或是三進。大稻埕的「二進」指的是老宅的格局,特別是指迪化街一帶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它代表著房屋的第二進,也就是後院或更深一層的空間。 大多數的街屋建築面寬為 5公尺左右,建築物的縱深卻相當長,縱深可以達到 40 公尺∼70 公尺。這些建築通常具有「一進門廳,二進天井,三進後院」的格局,其中「二進」是連接前廳與後院的重要空間,通常會有天井,用以採光和通風。 第二進的天井是老宅的重要特色,它不僅提供採光和通風,也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感。與河內老宅相比,二進之間一樣有天井,一樣是採光與通風。但整體來說,河內老城融入了較多的法式殖民元素與其一點浪漫的歐式風情,而迪化街則注入了日式及某種程度上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兩者都是早期居民的活動與信仰中心,現代商店街的雛型與貨物的集散地。


迪化街是清末大稻埕商圈的核心市街,是台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等批發貨的集散地,刻畫出台灣早期商業發展史的初貌。迪化街老宅主屋的構造,大多是以木造為中心,加上土埆、閩南磚等建材混合使用的構造形式。
房屋本體為「一炊兩落二過水」,第一進一樓上有屋頂閣樓,兩落之間保有天井,天井旁有過水空間,第二進為早期改建之三層磚造建築。早期同安人在迪化街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後因洋行大量進駐,仿洋樓式建築在迪化街大量出現。主要建材使用臺灣本地燒製的清水紅磚,多以二層樓房為主,並大量使用砌磚拱造,立面常見有三拱或跨距較大之單拱門面外觀,特徵有拱形窗洞、女兒牆、花瓶狀欄桿,而介於女兒牆與拱型窗間,有一層一層磚切的階梯狀短屋簷,當時的商品以茶葉、稻米、樟腦、中藥及鴉片買賣為主,洋行、店舖、商家遍布。

閩南磚牆老宅,屋前是亭仔腳,一樓面街是店面,中間有天井中庭。郭怡美書店也保有大稻埕傳統街屋的特色,標準的二進狹長型房屋,三層樓建築,「第一進」一樓為書店店面,現以台灣文化、大稻埕歷史相關書籍為主。


另迪化街現存大量‘’仿巴洛克‘’風格建築,以古典巴洛克元素融合台灣本土文化,並結合部分日本風格之飾紋,有著裝飾華麗的立體外觀浮雕及繁複的花草紋飾,建築物外部立面通常有顯著的中央突出部分,立面上的柱型式多變,也有些立面有雙柱的出現。磚塊與洗石並用,屋頂與臺基裝飾特別考究。

河內36行街是越南首都的著名景點。歷經歲月的洗禮,無情的摧殘,雖然斑駁,確依然存在,仍然保留著長安地區的歷史之美和文化價值。




河內36行古街的歷史起源於李陳王朝。相傳是古代的城區,包括河內老城區內外。在11世紀初,這裡曾是極為繁華的居住和商業區。舊城區的特色是手工藝村莊和擁有越南傳統建築的民宅。在李陳王朝時期,來自昇龍城週邊手工藝村的手工藝人聚集在河內36行街進行商業貿易。他們劃分區域,專注於各自手工藝村的主要產品。因此,這裡的街道名稱都以當時交易的產品命名。這些街道以其專門銷售的產品命名,例如Hàng Bạc 街(銷售銀)、Hàng Gai街(銷售大麻)和Hàng Đao街(銷售絲綢)..。Hàng 是貨品的意思,後面接的就是貨品名稱,如Hàng Gà,Gà 是雞的意思,這條街就是專門賣雞的一條街。每條街都專門從事不同的物品或工藝品交易。河內36古街不僅是商業和經濟中心,也是保存河內典型傳統文化的地方。

其實,文獻也記載,河內36條街道並非準確訊息,因為歷史上從未提及。黎朝時期,河內只有36個坊,到19世紀末,以「Hàng 」字開頭的街道已發展到50多條。那為什麼人們常提到河內36條街道呢?或許應該歸功於作家石林,他的著作《河內36條街道》。老街及著作,歷經歲月的洗禮,綿延至今,仍廣受人們喜歡。老街憑藉其古老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街上,小巷裡,青苔覆蓋的筒狀瓦片屋頂,依然殘留著歲月的痕跡。



河內36條古街如同千年古都所遺留的古老傳承與其代表的傳統之美。上百棟建築至今仍保留歷史與文化的價值,包括寺廟、會館、議事廳和佛塔等。從古至今,繚繞著饒富社區特色的精神與人文思想空間。其中也包含代表移民的福建,粵東會館,及位於昇龍古城四鎮之一的杭邦鎮的白馬寺等。


36行古街是傳統工藝保存與發展的地方,是傳統手工藝和繁華商業活動的聚集地。每條街都有特色商品,並根據不同的行業進行劃分。老街則主要以傳統手工藝為主,例如斗笠製作、木雕、銅鑄、燈籠製作、製鞋、刺繡、寶石首飾、陶瓷等。技藝精湛的工匠世代傳承著傳統技藝和製作秘訣。

漫步在河內36行古街,可以欣賞到古老的房屋、小巷、街頭小販和優雅友善的居民。此外,遊客還可以探索古老的寺廟和寶塔,以及許多著名地標,例如:還劍湖、同春市場、行馬市場、烏關莊市場、玉山寺、歌劇院…等。
在河內36行古街,路邊的小店雖然不是豪華餐廳,但濃鬱的風味深深的吸引遊客,一旦去過就難以忘懷。舊城美食與傳統菜餚有關,蓮子茶、各式河粉、烤肉河粉、各式春捲,糯米飯、蝦醬豆腐河粉、……來自路邊的小店,或者老房子裡。
36行街道包括哪些? 以下是有趣的詩歌(36行街) 每條街道的名稱:(來源:Vinpearl)

我們一起去龍城吧,
三十六條街清晰可見,( Hàng 貨物名..........)
繞到 Hàng Da 街,
看看街道,真漂亮。
龍城第一條花街,
織布機街,圍著棋盤彈吉他街。
當你回來時,想起那恍惚的景象,
我想用花筆寫下來,傳為詩。
河內36行街的行業的清單:
Phố Hàng Bông :棉被、棉被和床墊。
Phố Hàng Bạc 街:加工和交易金銀珠寶。
Phố Hàng đào:銷售各種布料。
Phố Hàng Mã:販售中秋節、聖誕節供品、拜物、裝飾品、玩具等。
Phố Hàng Quạt:提供祭拜用品。
Phố Hàng Buồm:販售春節糖果和果醬。
Phố Hàng Thiếc 街:金屬加工、鑄造錫並將錫製成家居用品。
Phố Mã Mây:提供旅遊觀光服務。






現今,在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河內的街道也發生了變化,商業活動更加的多元。除了傳統店鋪,在36行街道上,現已可以找到現代化的商店、餐廳、咖啡館、超市、百貨公司等和各式服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