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流連
2020/009/18
茄子蛋樂團 的「浪流連」單曲上了流行曲排行榜,這代表年輕人的創作,經過一番「 眾里尋他千百度 」,也轉回「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尋根之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經過語言斷層之後,對於語音語意的掌握,有出現差異或謬誤!這是語言受到外來因素衝擊,不可避免的結果!歌詞內的「為著tioh愛情來浪流連」!這種講法,在老一輩的口中是沒有的!好聽一點是創新,難聽一點是失落!另外一點小小批判,歌詞沒有亮點,「做一個善良的歹囝」也是「怪詞」,MV拍攝的內容,頹廢有餘,激勵不足。今天的主題是「浪流連」!
西江月 俗諢 (明 王夫之)
自註:「㰤」虎可切,「閜」火雅切,謰謱讀如連婁,弊摋莊子註音跋撒,今祁陽人呼零星物事爲八撒,應卽此字,漚去聲浼(𣻖,氵+上少下免)音耨nio6,懊惱? 傝𠎷或作沓颯,{满字去氵=㒼}干或音作(行中間插入㒼)衎,干音(韓?)
註解:𪖙 同「齁 」台語音,konn7(教典齁 honn7, 鼾konn7 標相反,大聲的是「齁 」)。澑 同「溜」。罯 ㄢˇ切音 am2, ap, 《說文》覆也。 台語的「om (掩蓋), hap8 (闔,蓋)」
這個是湘方言寫成的西江月,個人依語義推測:「凍膿」(凍=同,連介詞。引進動作的對象,相當於「與」、「跟」。)「絡索」類似「囉唆」。㰤閜 可能是近代語的「哈啦」,「無多」=「語多」,或者「無」贅詞無義。㒼干=「顢頇」。 重點要來看「謰謱」!
謰謱
《說文》,「謰」:謰謱也。从言,婁聲。《廣韻》嗹嘍,煩貌。《玉篇》嗹嘍,多言也。謰謱,小兒語。《宋本廣韻》嗹:連嘍言語繁絮皃。書證:《晉真人語錄》: 飢後巡門,乞飽來時,唱哩嗹囉哩(li-lian,loo5-li)。
說到這裡,是否靈光一閃,北方民間的走唱藝術,蓮花落,是不 是跟這個有淵源啊!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竹龍又替水龍船,斗巧爭奇色色鮮,笑煞城東王老爺,聽人齊唱落離蓮。”傅正生翻開清代同治版《新淦縣志》,朗讀這首詩后告訴記者,詩里的“落離蓮”即“蓮花落”。縣志還記載了新干“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
落離蓮,不就是 loo-li-lian 三個聲音嗎?
這是一種狀聲兼狀態語,如小兒剛剛牙牙學語,常常咬音不清,卻又叨叨絮絮,說個不停的樣子! 中文有類似的詞彙「哼哼唧唧」,倒置成近代語是「嘰嘰歪歪」,台語的「哼」是標「hainn」,諧化為「uai,歪」音! 還有「哩嗹囉嗹」 《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跟隨的人又不少,個個要奉承得他好,有些不到之處,口裡就出粗,哩嗹囉嗹的罵人,還要弄損你傢伙。」 比喻, 口中嘀嘀咕咕或哼哼唱唱。 它的原始字源是「 謰謱」,衍化為AAB句型,為「謰謰謱」,聯綿詞 lian5-lian5 -> li5-lian5,再變化為四字詞就是「哩嗹囉哩(li-lian,loo5-li)」
來看字典的紀錄:台日典
liú-lōng-lian , [六lōng-lian] ,布袋戲起鼓ê時kah-ná咒文ê伴樂。
lô͘-lí-lian , [lô͘-lí-lian] ,布袋戲起鼓ê時音樂伴奏唱kah-ná咒文ê曲。
lô͘-lian-liú-lian , [lô͘-lian-liú-lian] =[lô͘-lí-lian]。
lô͘-liú-lian , [lô͘六lian] =[lô͘-lí-lian]。
ka-lí-lian, [傀儡lian], Iáu未。
ka-lô/ ka-lô [加鑼], Iáu未。=[傀儡lian]。
lōng-lian-liú-lian,浪lian六lian=[浪lian六]
[無話] 無話題。 ∼∼ 講傀儡;∼∼ 講松(tsing5)柏lûi
iáu-buē ka-lí-liân-lô, 猶未咖哩嗹囉 (八字沒一撇)
甘字典,廈英字典
lô͘-liú-lian, liú-lông-lian.
lô͘-lian, lôo-lian-liú-lian, lô͘-liú-liân, lông-liú-lian, lô͘-li-lian, lō͘-li-lìn (T.),
words called out while the music is being made at the beginning of a play.
toà--teh lô͘-li-lian, toà--teh lōng-liú-lian (C.)
waiting doing nothing, either as having nothing to do, or as when willfully idle
ka-lí-lián, not yet near the end (v. ka).
由以上可以知道,這個三,或四個音就是 liu, loo, lian, li 等音在做不同的排列組合! li, 有可能是 liu 省,也可能是 lian 省,或 loo之變,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涵或其衍生義。從台日典的日譯(人形芝居の幕開の時に音樂に伴うて唱ふ咒文の如きもの: 當傀儡戲開始時伴隨音樂的吟唱)所以這個是「詞」)。它的漢語擬字是「呶哩嗹」,是狀聲詞(呶就是嘮字,如呶呶不休)!對照上面的古籍蒐證,確定就是「謰謱」兩字所綿延繁衍的詞彙! 而在台灣布袋戲為主流,傀儡戲算小眾,目前找到的資料,確實在演傀儡戲時可以聽到這個詞,所以詞頭加上「ka-li2」二字代表另外的意思,「猶未」。 底下在泉州傀儡戲鬧元宵的視頻,2:13秒開始處可以在「過場」時聽到!
「哩羅連」又稱「嘮哩嗹」或「弄柳連」,源出佛家《涅磐經》咒語(??存疑)。南管 戲舊戲班正戲開演前先唱「嘮哩嗹」,亦稱喊「懶旦」,有驅邪保平安之意。某 些唱腔的末尾常接以「嘮哩嗹」之類的幫腔稱「連尾」,也有在唱腔中插入的, 可以有渲染舞臺氣氛和加強各種不同感情的變化,有時還可以代替伴奏音樂。
在潮泉戲文,《荔鏡記.第十七出 登樓拋荔》中也有紀錄:(內唱) 嗹柳哴,哴柳嗹,嗹啞柳嗹哴,柳嗹啞柳嗹哴。
林文信先生有回應「㘓哰 nua7-lo5」一詞,跟「謰謱」是同一個意思!這個詞記錄在楊雄的《方言》
回應:
li-li-lô-lô聽攏無(li或ni)
講徦li-lô叫,我嘛毋知in是tí講sannh
kóng-á-té烏糖明明是汝偷食硬死皮nuā-lô諍講無
li-lô、nuā-lô阮語意是講話ê意思,猶其是nuā-lô佇老一輩ê語詞法已經失傳矣,nuā-lô語詞有見佇韻冊「㘓哰」
㘓又《集韻》魯旱切,音嬾。與讕同。誣言也。或謰nuā
《方言》第十:
㘓哰(nua7-lo5?)、謰謱,拏(如手)(自註:應該是「呶」字的假藉,或是lo5的記音字)也。東齊周晉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語也。南楚曰謰謱,或謂之支註(台語的tih-tuh? 滴咕?),或謂之詀謕,轉語也。「拏」 noo5,揚州會稽之語也。或謂之「惹」 jia6,或謂之「䛳」 iam3(-> ian7 ?)。
拏 古字 手從奴,或如,故「紛拏」「紛挐」相通! 台語有「 ju5-tshang2-tshang2」一詞
這個詞跟另外一個詞 liu5-lian5,其義: liû-liân[流連](1)流浪。 (2)(文)繼續tòa落去。 「流浪」「流連」兩個疊加變成「long7-liu5-lian5」,這個跟上面的「loo5-liu5-lian」 混淆,就成了「long7-liu5-lian」,在台語的語境裡,不是只有「流浪」(一般比較貶義。)而是到處去玩樂!他的語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台語講「四界流連」是到處玩樂!而不是到處「流浪」,中文的「浪」有「放浪形骸」,「放蕩」,「放縱」義!所以置於「流連」之前,構成複合詞也是通的!
流連荒亡
古代國君巡行天下時,多縱情沉溺於打獵、飲酒等遊樂。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後用以形容「沉迷遊樂而忘歸,以致荒廢正事」。 台語講喝醉酒是「醉bang5-bang5」,寫「醉茫茫」應該也是「亡」字源!
補遺:
Bunapi Hokto 先生提供「 閩南語歡喜來鬥陣」社團的貼圖,有南方各方言的類似說法:www.facebook.com/pho...
經由潮州社團得知,潮州俗諺:稱心到在唱連囉曲。來形容人們高興時嘴裡哼著無字小曲兒,洋洋自得的樣子。「囉哩嗹」為戲神咒的語源,後來發展繁衍為各種俗義!
總結:
浪流連有好幾個層面的意涵:
其一,流連,謰謱互為倒詞,「謰謱」,有繁瑣破碎義。
其二,從「蓮花落」,有走唱,流浪義
其三,從「流連」「流浪」有,四處逍遙,玩樂義。
其四,從戲曲的 「浪流連,流浪連」,有咒語請神,或戲曲過場義,延伸對應第三義的「無所事事」,「廝混」的貶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