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枷锁:自由的终点与起点

穆伈翎
·
·
IPFS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部压迫性结构:官僚机器、认知操控、财富垄断。它们之所以能长期运转,靠的并非单纯的暴力,而是人们内心的接受与内化。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没有人民的默许,暴君是无法存在的。”

这种“默许”,构成了真正的核心枷锁。它不是铁链,不是牢笼,而是更隐秘、更牢固的心中的锁链(The Prison Within)


一、心中的枷锁由什么构成?

1. 恐惧(Fear):最直接的锁链

  • 对暴力的恐惧:害怕惩罚、害怕失去地位或生活保障。

  • 对未知的恐惧:即使现状不理想,改变可能意味着风险,因此人们选择“稳定的奴役”。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过:

“人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缔结契约。”
这种恐惧,也让人们甘愿维持现有秩序。


2. 认同(Identification):最隐蔽的枷锁

  • 与压迫者认同:通过教育与宣传,人们被教导“国家好,个人才会好”。于是,批判系统就像是在否定自己。

  • 与平庸认同:“大家都这样”,于是顺从被合理化为一种“生活智慧”。

葛兰西指出过“文化霸权”的作用:

“统治阶级的支配并非仅仅依靠暴力,而是通过在文化上获得被统治者的同意。”


3. 虚假的希望与奖赏(False Hope & Rewards):最甜蜜的毒药

  • “努力就能成功”的故事:极少数的上升通道被包装成全民机会,让大多数人不断内卷。

  • “消费自由”代替“政治自由”:选择商品、选择娱乐,掩盖了人们缺乏公共生活真正自由的事实。

正如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时所说:

“人们被娱乐麻醉到不再去思考真正的自由。”


4. 理性的自我阉割(Self-Censorship of Reason):最致命的投降

  • “想多了没用”:人们为了避免思考带来的痛苦,自愿放弃深入思考。

  • “习惯性服从”:长期的疲惫与麻木,使服从成为本能。

汉娜·阿伦特在分析“平庸之恶”时提醒我们:

“最大的恶,往往不是由怪物造成的,而是由那些不思考的人造成的。”


二、为什么心中的枷锁比外部枷锁更强大?

因为它让人自我规训。人脑成了系统最廉价的“外挂处理器”:

  • 学校把“服从”包装为“素养”;

  • 职场把“内卷”包装为“奋斗”;

  • 媒体把“顺从”包装为“爱国”。

外部权力无需时时刻刻施暴,人们就能自动维持秩序。


三、如何打破心中的枷锁?

  1. 识别(Recognize)
    意识到它的存在。每当出现“不得不”、“都这样”,就要察觉到枷锁的声音。

  2. 质疑(Question)
    不断问:“为什么必须这样?” “规则是谁设定的?”

  3. 连接(Connect)
    与同样有觉察的人建立联系。孤立的个体容易被恐惧吞没,而共同体能汇聚勇气。

  4. 实践(Practice)
    在生活里进行小规模的“不合作”:拒绝荒谬要求,发出不同声音,或不参与无意义的喧嚣。
    甘地说过:

“成为你希望看到的那个改变。”

自由不是一纸法令,而是一种实践。


结语:荒诞中的号角

心中的枷锁最荒诞的一点在于:它是我们自己戴上、自己维护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钥匙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一次性获得的终点,而是一种不断识别与挣脱的过程
如加缪所言:

“真正的反抗,是持续地说出:不。”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明制现代化 vs. 红皮沙俄:谁在走向未来,谁在千年倒车

符号的幻术:当权力偷换了语言

区块链民主集中制改革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