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幻术:当权力偷换了语言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谈论“国家”、“人民”、“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但若将这些词剥去外壳,我们会发现,它们在现实的语境中早已被重新编程,不再是原初的符号,而是权力系统的接口。
语言成了一个黑箱。
我们以为在输入问题,实际上是在调用它设定好的答案。
一、符号偷换的操作系统
权力对符号的劫持,并非偶然的宣传,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算法:
劫持:把天然正当的词汇——人民、民主、科学——收入专属语境。
抽空:抹去其多义性,只保留最有利的单一解释。
垄断:宣布只有自己能定义这些概念,其余一律归入异端。
污名化:将试图恢复词义的人,逐出理性对话的舞台。
于是,所谓“讨论”不过是幻影:
不是追问“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而是争执“谁才代表人民”;
不是探讨“怎样实现公平”,而是争夺“正统”二字的使用权。
科学坠落为神学,探索堕化为宣教。
二、穿透幻术的路径:追踪流向
若语言已被污染,唯一的办法是回到最原始的指标:钱与权的走向。
检验“公有制”:利润是否回到全民,还是被特权阶层化为特供与海外资产?
检验“民主”:普通人能否在无惧报复的条件下,组织反对损害其利益的政策?
检验“为人民服务”:当群众与官僚发生冲突时,谁被优先牺牲?
在这些问题面前,口号显得苍白。流向,就是本质。
三、对照的镜像
北欧模式之所以显得“更接近社会主义”,不是因为它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它通过税收与福利,让资本的流向重新循环进公共生活。
而某些“正统”的制度,虽然高举“公有制”的旗帜,却将权力与利润封存进一个不受制约的世袭集团。它们构建的不是公有,而是权力所有制——一种比私有制更危险的形态,因为私有资本尚可能受到竞争、法律与舆论的约束,而权力所有制几乎免疫一切外部制衡。
这便是现代神权政治的经济形态。
四、抵抗的最简法则
在符号幻术面前,最重要的不是加入“主义”的争辩,而是回到三个最简问题:
谁受益,谁受损?
谁决定,谁服从?
钱和权,最终去了哪里?
这是去符号化的认知刀锋。它让我们从幻象中抽离,重新触及制度的骨架。
🪐 结语
权力的语言总会建构迷宫,但迷宫并非牢笼。只要我们敢于抛弃被污染的词典,沿着流向去追踪,就能看到真正的运作逻辑。
真相往往不是隐藏在高处,而是沉积在最底层的流向之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