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重構生活 · 第七天

允許自己的不同

小書匠的日常隨筆
·
·
IPFS
·
意義只有在生命激流的衝撞中才會產生,認同只有在將這些意義內化後,才會發芽。

小時候爸媽總跟我說,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堅強,要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只要是藉由他人的幫助,自己就是虧欠了人家,同時也是證明自己的失敗和無能。這樣的態度像是蜿蜒不絕的藤蔓,細細纏繞在我的心中。隨著時間的推進,那藤蔓長出了刺,也深深地刺進我的靈魂裡。

從小在家裡,我們家的小孩回家跟爸媽講的最多是明天要繳什麼費用,要帶什麼東西。至於在學校被老師責罵、跟同學爭吵、不及格的考卷、玩鬧中弄壞文具或衣物等,通通是藏在心裡、書包、抽屜或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因此,不會有人問我們「今天在學校如何?」、「怎麼受傷了?你有沒有怎麼樣?」、「被罵很難過吧?要不要說出來聽聽?」等。小學三年級,因為老師不了解狀況下的誤會,直接上來在大家面前就給了我一巴掌。小學六年級,全班做完智商測驗後,老師當著我的面叫另外兩個男同學來,質問為何他們兩人的智商測驗結果是優等,卻常常考輸只有中等智商的我。升上國中後,因為成績有進步而被轉進所謂的前段班,但後來的成績表現卻一直落在尾端,老師直接放棄任何的詢問和學習情況追蹤,甚至對於任何學科問題上的求問,完全輕輕地帶過,最後以資質太差作結。

有一段的青春歲月裡,學校、同學、老師佔據了大部分的生活,他們的很多行為和言行讓我覺得我是個不值得被關懷和認同的學生、朋友。上了大學後,我過得很迷惘,就之前的生活經驗中,我似乎一直沒有找到可以依循的模式來讓自己感到踏實、有意義感。跟著大家一起升學、聯誼、玩樂、夜遊、打工等,好像跟大部分人都做相似的事,自己會比較安全,不會顯得獨特。但事實上,我並沒有特別喜歡聯誼,因為我不喜歡大家那樣像挑物品一樣挑挑選選的態度;我不是很喜歡去唱歌或夜遊,因為我喜歡窩在被窩裡睡覺。或許我真的就是那樣的怪異,我不喜歡明明很累了,半夜不睡去唱歌只為紓壓,在夜風中騎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只為追求看星星的浪漫。但為了跟大家一樣,我選擇了屏蔽掉自己真正的感受,我以為我會從之中找到意義和認同。

進入教職後,大家都在追求成績、學校排名,於是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等都要被所謂更重要的課取代,放學要留學生夜讀,只要有時間就要不斷塞考試,讓學生們美其名就是一直練習各種題型,這樣才能提高分數的空間,但事實上就是,越多學生考高分,這一班的老師們就越有可能被認定為是會教書的好老師,似乎這是一種來自環境、學生、家長、學校給的肯定。然後,我就是那個永遠追在後面,被認定為想法天真的菜鳥。

離開了台灣,也只是我回想過去種種對自己生命的「抗爭」之一。或許我只是想對我父母表明,我曾經的「隨波逐流」只是不敢去承認自己的無能為之;但很明顯地,我內心總是有一股反動的力量,推著我嘗試去跟環境對抗,而我也被擊打的遍體麟傷。可是,就是在這些傷痕的經驗中,我才真正找到自己追尋許久的意義,一種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踏實感。原來,意義只有在生命激流的衝撞中才會產生,認同只有在將這些意義內化後,才會發芽。有一天,我們會在他人生命中需要的時刻,綻放出芬芳的花朵,支持、陪伴著他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書匠的日常隨筆帶著一隻小狗與滿腔勇氣從台灣漂洋過還到歐洲,在語言不通與文化衝擊中重新尋找生命的方向。現在的我,是媽媽,是老師,更是我自己。 藉著文字紀錄生活裡的點滴,也寫下生命過客的故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是誰的聲音?

破滅

我,只屬於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