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重構生活 · 第六天

是誰的聲音?

小書匠的日常隨筆
·
·
IPFS
·
...他們都在體現和實踐「言論自由」的真諦和精神。我很高興自己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正在摸索、試探、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

「主流標準」對我而言,是一個空洞,而有太多不同的符號圍繞在這空洞旁,但誰也無法佔據那個“void”。

在課堂上,每次的主題或是學生們的口頭報告,我都會要求他們要提出問題,問自己、問他人,那些主題關心的重點或是該去質疑的敘述是什麼。當然,我也很明白告訴他們,歡迎他們挑戰我的回答、想法、論點,因為「老師」不是權威的象徵,應是開啟對話的橋樑。

從"Body Positivity" 、"Cancel Culture"、 "LGBTQ"、 "Capital Punishment" 、"Cyberbullying" 等等議題中,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的,多是不同權利團體對於詮釋權力的爭奪,如何的詮釋也會形成對該議題或事件的想像和認知。大部分學生對於資訊取得的來源和對內容的理解,在今日網路盛行的世界裡,多是以速食型態來進行。快速地輸入關鍵字,或者是刷短影音時看他人如何呈現某個現象或是社會問題,有極大的比例會出現偏頗、激烈、證據稀薄的言論。但要求在短時間內對某事件或議題有大致上的輪廓,再配合刻意呈現的影像內容,很容易就掉入偏見盲區。因此,在課堂中,學生們的任務就是去面對這些議題和偏見,甚至面對自己的盲區。然而這一切討論的前提是,可以完全聆聽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對於相對於自己的異議要尊重,言論陳述或字眼定義要清楚,但不互相攻訐,這樣討論才能有更多的延伸空間和可能性。這是我們的英文課,用英文來思考和論述,用英文來表達支持或反對,用英文來實踐不同的意見是可以並存和交流,因為沒有所謂的主流可以框架我們的思想。

剛實施的前一兩年,有部分的學生無法完全接受,因為思考一件爭議本來就耗神,更何況還沒有絕對的對、錯答案,反而跟從大多數人的意見最簡單省事,因此,一開始的討論我唱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獨角戲。然而,隨著時間的進展,我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論述和提問技巧,甚至更充分在課堂上營造出討論的氣氛和必備的尊重態度,終於,學生們越來越能了解,他們有表達自己想法、意見的權利,縱使有持反對意見的聲音,他們也會逐漸認知到,不同的意見才能開啟更多思考的可能性,而他們都在體現和實踐「言論自由」的真諦和精神。我很高興自己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正在摸索、試探、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書匠的日常隨筆帶著一隻小狗與滿腔勇氣從台灣漂洋過還到歐洲,在語言不通與文化衝擊中重新尋找生命的方向。現在的我,是媽媽,是老師,更是我自己。 藉著文字紀錄生活裡的點滴,也寫下生命過客的故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允許自己的不同

破滅

我,只屬於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