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回顧心中過不去的委屈,醞釀自己未來的幸福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圖片來源:金石堂

有一句話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其實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很奇怪,因為不講道理的話,怎麼還能稱得上是愛?表面上看似強調愛,但也潛藏著許多「以愛為名」的不當言行。這好像是在暗示我們越是親密的人越是可以肆無忌憚,不需要相互尊重,其實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我都認為不應該有所分別,沒有什麼場合及情境是可以不講道理,對於自由空間及界限的標準也應該相同。

我試著去思考,為什麼會有「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這種說法呢?如果再提到「家醜不可外揚」這句話應該就可以更加理解,也就是無論在家裡發生什麼不公不義或是違反常理的事,都要盡可能噤聲,因為若是為外人道就是讓全家人蒙羞,於是在家庭裡遭受到不合理對待的人必須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能輕易向外人吐露心聲,而這個對象通常是孩子,也是整個家庭裡最弱勢的人。

作家羽茜在新作《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寫出了因為遭受父母不當對待而受到創傷的孩子內心最深處的孤寂,因為整個社會的氛圍告訴我們不能批評父母,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即便大眾對於父母的所作所為也不予苟同,但依舊不會支持受傷的孩子表達內心的傷痛,總會告訴他們應該要轉念及放下,卻沒有人期待父母自省,因為我們都認定年齡漸長已不可能改變思維,所以只能單方面要求受傷的孩子別再提及,因為如此做對大家都沒有幫助,只是徒增他人的笑柄罷了!

但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受到傷害的人連為自己發聲與否都無法選擇,那豈不是另一種壓迫嗎?或許每個人的經歷與個性有所不同,有些人即便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仍能在多年後與父母修復關係,那取決於雙方對於相互理解的善意,但若是如同羽茜書中提到的父母非但不想理解,甚至可能本身就是病態人格,那子女恐怕不能奢望父母對自己的愛,而是應該保持距離。

羽茜在書中提到:「親情失落的孩子是沒有人看見的孤兒。」

我讀來實在感到心酸,因為受到創傷的孩子不但沒有避風港可以回,連向他人表達都會飽受抨擊,指責他們緊抓著過去不放,但我很認同羽茜在書裡提到人要意識到自己經歷過什麼,才能真正療癒它所留下的傷痕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在批評父母,其實是一段理解自己的痛苦過程,並非想要父母去做任何補償,畢竟連被愛都已經感到徹底絕望的孩子,怎麼還敢奢望父母為自己做任何一點小事呢?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本書是幫那些曾經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的人出氣,其實重新舔拭這些傷口不可能是愉悅的,但羽茜告訴讀者即便在原生家庭感受不到愛,仍然有機會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拾幸福,只要我們對自己及父母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坦然面對自己不被愛的事實,才能讓自己慢慢長出豐厚的羽翼,進而迎接嶄新的人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兒童繪本】如願精靈

超簡單熱壓三明治

凝望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