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重構生活 · 第四天

Day 4

hope hong
·
·
IPFS
·
關於一些兩性之間曾困擾我的事。

第四天的guideline

第四天
寫一次你的選擇並不跟從主流,過程中克服自我懷疑的經歷。

從女校畢業後,身邊好友的性別比逐漸倒反。雖然花了一點克服恐男症,不過在大學裡,經過與人各種摩擦後,發現跟男生朋友相處太自在了。可能剛好我遇到的是那些善解人意、不完全是臭直男的男性,因此更加一拍即合。

上研究所後,社交圈來到一個尷尬的狀態。沒那麼多時間在學校,從同學變好友的自然關係變得極少,在教會團契光是要找到和我有差不多關注、興趣的人類,幾乎快找不到。所幸,有那麼兩、三個喜歡人文社會,人格發展正常的男性願意和我聊天,總算不必一如往常,到了一個新環境中,按莫名的習慣與生理反應,先靠近同性的人;每次都抱著「這次也會順利交到好朋友吧」的不確定性,然後發現自己在這群女生裡,再也裝不下去對他們千篇一律的戀愛話題有興趣。

啊,可能我也來到適婚年齡了,身邊這些長我幾歲的姊姊們更是在意,不過我也不是嫌棄或看不起他們的焦急,我只是純粹對他們的美妝或理想型沒興趣,被問到煩了之後,直接變得反感。接著就影響我對這些姊姊們的看法,下意識害怕靠近他們、也怕他們靠近我。然後就更加把自己限縮在舒服(與幾個男性)的小圈圈內。

偶然一次聽到轉述,同一個群體裡,有別的姊姊對我簡短的評論,「他好像只對男生有興趣。」

聽到的當下,我心裡並未起太多波瀾,不過大約三個月後,這句話仍存在心裡,偶爾在洗澡或是獨自走在路上時會飄出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記著。

一直以來,要能辨認自己的情緒,對我而言都不是件易事。我需要花上很長時間,抽絲剝繭自己與事件的關聯、想法、感受、後續反應⋯⋯。於是幾個月過去,我才逐漸發覺,自己會一直存留這項他人對我的評論,是因為我感覺難過、被貼標籤、沒有達到他人的標準、遭受到異樣眼光對待。

我後來想了想,決定和當初沒有多想便轉述給我聽的朋友聊,他大概也很意外,我怎麼會把這件事情記這麼久,甚至這些負面的想法。不過這段時間糾結過後,我變得可以抽離一點,重新想想,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需要在意到什麼程度?

當我發現,我難過的是,我似乎被貼上一種不守婦道的標籤,以及不解什麼年代了,為什麼一個單身女子的交友狀況需要被父權意識檢視。很快地,我反而心裡就可以let it go。對我而言,只要能為原先無以名狀的難過,找到命名方式,我好像也就能overcome,十分慶幸我得到些許答案了。

在這之後,我對當初那個曾經評論我的姊姊完全沒有討厭的情緒,稍微知道把這類想法歸類到父權意識之下,我也更確定自己沒做錯事(本來就沒有啦),不必覺得愧疚,甚至覺得應該抵抗這類微歧視,哈哈。現在我可能在群體中,仍是少數跟異性能聊上幾句的女生,不管在其他人眼中,這些異性奇不奇怪(?)、有無什麼意圖,我覺得大方在團體裡寒暄幾句、關心他們,沒有什麼大不了。噢,不過這可能會衍生其他議題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ope hong碩班唸好久的人,常處逃避與產生心流的中間?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Day 5

Day 3

Da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