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泡熱水腳差點被截肢,醫生:是因爲這個病,60歲以上更要注意

oshieldslard
·
·
IPFS

冬天一來,不少老年人都會出現手腳冰涼、麻木甚至輕微疼痛等不適感,多數老人家會認爲是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靈活的原因,往往會自己選擇一些中藥方泡腳,緩解天氣帶來的寒冷感。

一般來說,這麼想沒錯,但是廣州72歲的李大爺卻因爲泡腳差點被截肢!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天,P教授邀請到中山大學附屬第男性持久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來爲大家講講泡腳中存在的健康隱患。

誤區:手腳冰涼,泡熱水腳就可以緩解?

家住廣州的72歲李大爺一入冬雙腳就開始出現冰涼,晚上即便放個熱水袋也冷得慌,還會出現雙腳麻木的情況,甚至行走一段時間後就要停下來休息,有時還會出現腿腳痛,行走的距離也越來越短,以前能一次走上200米現在只能走20米就必須停下來休息,“我想着可能是年紀大了,老寒腿了,就到中醫館裏面開了個中藥的泡腳方,想着每晚泡一下應該能好”,李大爺說道。

可不料這腳越泡越糟糕,李大爺發現這腳涼的症狀沒有緩解,反倒腳趾部位都已經潰爛、發黑了。無奈之下,李大爺來到醫院進男性壯陽行就診,經過詳細檢查,李大爺被確診下肢動脈閉塞症,若是再耽誤晚點,很可能需要截肢。

常光其教授介紹,近年來,下肢動脈閉塞的病人佔到血管外科門診量的大部分,這類病人常常因爲泡腳導致皮膚破損、潰爛,最終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

70歲以上老人10個裏面有2個會出現下肢動脈閉塞

提到下肢動脈閉塞,很多人都會很陌生,但它其實和心梗、腦中風發病機理一致。心髒的冠狀動脈閉塞會引起心肌梗死;腦動脈閉塞則會引發腦中風。

而下肢動脈閉塞就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後,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造成肢體血流障礙,從而引發行動障礙等男性助勃一系列問題。

據統計,在我國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佔到15%-20%,且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病幾率越高,近些年來有上升的趨勢。常光其教授介紹,這與大家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結構相關,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這些基礎疾病會增加發病風險,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要額外注意,下肢動脈閉塞的病人中有30%合並該病。

下肢動脈閉塞病人應在跛行前盡早就醫

李大爺想不通,明明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手腳冰涼症狀怎麼會發展到需要手術治療。

常光其教授解釋,其實,下肢動脈閉塞的病人症狀都是由輕到重的表現,下肢動脈閉塞的患者剛開始表現爲肢體怕冷、感覺麻木,行走易疲勞,而後會慢慢發展爲間歇性跛行,患者會走一段路休息一下,腿部偶爾出現酸脹疼痛感,行走的必利勁距離也隨着病情的加重而慢慢縮短。

“最好是在剛剛表現爲跛行時就前往醫院就診,可考慮藥物治療。”常光其教授表示,度過跛行期,患者會出現靜息痛,尤其是在半夜,走不走路都會疼痛,這已經表現是患肢趨於壞疽的前兆了,“最快2個星期最長半年,腳上就會因爲缺血出現潰瘍、感染壞死,嚴重者需要進行截肢治療。”

藥物控制3個月後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

其實對於下肢動脈閉塞,老年人也不必太過恐懼,畢竟這是隨着年齡的增加而出現概念變大的疾病,必利吉一旦出現,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做的是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對足部進行護理,穿寬松的鞋子,可適當鍛煉,(坐在牀邊,肢體放平,抬高雙腳再慢慢放下,循環多次)。

常光其教授指出,藥物一般選擇擴血管和抗血小板藥物,3個月的治療時間,病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則需要更積極的外科治療。

據悉,目前的外科治療不僅包括傳統的血管旁路手術、動脈內膜剝脫術外,近年來微創腔內介入治療手段使用的越來越頻繁,包括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血管的通暢率可高達70%犀利士以上。

“但目前很多病人常把下肢動脈閉塞症錯當成脈管炎治療,選擇中藥泡腳而耽誤了手術治療時機。”常光其教授提醒,兩者症狀極爲相似,但脈管炎常發生在年輕的吸煙男子中,而下肢動脈閉塞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羣中更加常見。

當然,P教授最後要提醒大家,不管腿部出現哪種疼痛或不舒服,都不應該默默忍受或私下尋找偏方、祕方解決,要盡早到正規男性壯陽醫院進行就診,避免延誤治療,加重病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