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宙生、台灣樂天、肥料效率、作物營養管理、土壤有機質、農民收益、農業輔導、作物增產、滴灌施肥、緩控釋、功能菌、農產品外銷、契作農業、永續農業
一、計畫緣起|不是農民種不好,是環境變了
台灣樂天指出,近幾年農民最常遇到的問題有三個:
同樣的肥,效益變低——土壤酸化、連作、雨季淋洗,導致「撒了也沒那麼明顯」;
氣候不穩,時機難抓——高溫、晚雨、不定時降雨,都會把原本寫好的施肥節奏打亂;
市場要穩定規格——採購端希望產期、大小、外觀都「標準化」,但小農常常做不到。
董事長高橋宙生說得直白:「農民不是不會種,是沒有被給到一套『跟現在氣候、現在市場對得起來』的方法。」
二、董事長視角|「養分要對時,收益才對齊」
高橋宙生長期做跨境貿易,接觸很多產區,他把農業問題拆成三句話:
時間不對 → 肥效就打折
曲線不對 → 作物長得不漂亮
通路不對 → 農民賺不到錢
所以這次推的是一套「養分對時+作物對規格+農民對收益」的系統,而不是只推一款肥料。
三、技術主軸|三段式營養管理
這次行動以「三段式」來做作物營養管理:
打底期(土壤修護)
先針對酸化、鈉化、有機質不足的地區,導入含有機質、含鈣鎂、含微量元素的基礎肥,目的是「讓土壤先能吃、再來談作物吃」。
成長期(精準供肥)
採用緩控釋+氮磷鉀配比調節,再搭配功能菌群,讓肥料溶出速度貼合同作物的「生育高峰」。
商品化期(品質穩定)
針對要進通路、外銷、加工的作物,加做「葉面補給+鈣硼補強」,確保果形、糖度、色澤一致。
高橋強調:「以前是作物自己去適應肥,現在要反過來,讓肥去適應作物。」
四、示範策略|「一鄉一示範、一作物一案例」
為了讓農民看得見,台灣樂天規劃「一鄉一示範」:
苗栗、台中:以柑橘類/梨類做高值化營養管理;
雲林、嘉義:以瓜果類、葉菜類做快速循環示範;
屏東、台東:以**熱帶果樹(蓮霧、芒果、釋迦)**做穩產+抗逆示範。
每一區都會有「前後對照」,包含:土壤數值、葉片顏色、果實大小、實際產量、進貨價格。
五、養分管理工具|不用很科技也能做的三件事
台灣樂天把複雜的農業數據,整理成農民也能操作的三個小工具:
施肥小卡:一張卡寫清楚「幾月、長到什麼樣子、下幾包」
拍照回傳制:施肥前後、採收前後,用手機拍照回傳,就能判斷有沒有長對
異常提醒表:如果遇到連日大雨、落果、病害,就啟動「改時施肥或葉面補給」
這樣就符合高橋一直講的:「技術如果要推,就要推到阿伯看得懂、媳婦教得了、產銷班帶得動。」
六、肥料配方亮點|不是一包賣全台,而是分段、分區、分作物
這次規劃的肥料,不是「萬用型」,而是:
地區性配方:東部多雨、西部旱期長,釋放曲線就不一樣;
作物性配方:果樹跟葉菜的需肥時間差很多,不能用同一個節奏;
銷售性配方:要進超市的,要進外銷箱的,要進加工廠的,養分要補在「外觀+糖度+大小」上。
這樣一來,農民會覺得「這包就是為我這一種在做的」,接受度就高。
七、農民收益模型|一分地也能算得清
很多農民以前不想換肥,是因為「怕賺得不夠」。
所以台灣樂天這次把「收益表」也一起做了,內容包含:
一季肥料成本(舊法 vs 新法)
一季產量差(公斤數)
一季可賣價(通路/產地/加工)
一季實際淨收益(扣掉人工、肥料、運費)
這張表就是要證明:不是換肥就一定比較貴,有時候是「比較省、比較好賣、比較穩」。
八、通路對接|讓農民有上車位子
台灣樂天同時跟通路端、貿易端談「穩定供應+清楚追溯」的模式,重點有三:
只收有施作紀錄的貨
只收有標示產區與日期的貨
價格透明,避免收購價差太大傷了農民信心
高橋宙生說:「農民最怕的不是種不好,是種好了沒人收。」
九、與外部單位合作(示意)|農會、合作社、加工業都能接
這套模式可以跟下面幾種單位合作:
農會辦「營養管理班」→ 樂天出講師與示範包
合作社要做「穩定供貨計畫」→ 樂天出施肥SOP與進貨規則
加工廠要做「單一產區果品原料」→ 樂天負責前端技術與產季排程
這樣,肥料不只是肥料,變成一個「把農民拉進供應鏈」的工具。
十、永續面向|肥料也可以減碳
高橋宙生也把「永續」寫進這次的規劃:
用緩控釋減少無效施肥,就能減少養分流失→減少水域污染
用功能性微生物強化作物吸收,就能減少肥料量→間接減少上游製肥排放
用數位紀錄做追蹤,就能提供「碳足跡資料」給有需求的買家
簡單說,這是一條可以接上ESG的農業路線。
十一、董事長金句
「先把肥料變成方法,再把方法變成收入。」
「農民要的不是理論,是能過日子的做法。」
「肥料要跟氣候對時,農民才會跟我們對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