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追蹤半年 三位街坊覓屋記 九旬黎伯獲體恤安置 兩老住戶仍徬徨

香港紀事
·
·
IPFS
·
大坑西邨即將重建,今年三月是街坊搬遷「死線」,管理屋邨的平民屋宇公司,提出安置方案僅派津貼,並無居所重置安排。《集誌社》去年七月報道街坊困境,91 歲獨居的黎伯,當時找不到落腳點,對前景徬徨;73 歲侯先生,找了七個租盤,無一願租予長者;73 歲的羅太,要照顧 103 歲母親,難覓像公屋一樣、有騎樓連廁所的單位,讓她替坐輪椅的母親洗澡。他們都期望,政府安排「一屋換公屋」安置。
走入大坑西邨,民樂樓地下對出掛起了一排寫上血紅「慘」字白裇衫。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廖俊升
攝影|梁文熙

大坑西邨即將重建,今年三月是街坊搬遷「死線」,管理屋邨的平民屋宇公司,提出安置方案僅派津貼,並無居所重置安排。《集誌社》去年七月報道街坊困境,91 歲獨居的黎伯,當時找不到落腳點,對前景徬徨;73 歲侯先生,找了七個租盤,無一願租予長者;73 歲的羅太,要照顧 103 歲母親,難覓像公屋一樣、有騎樓連廁所的單位,讓她替坐輪椅的母親洗澡。他們都期望,政府安排「一屋換公屋」安置。

搬遷死線迫在眉睫,「一屋換公屋」仍未能如願。《集誌社》追蹤他們的個案半年,三個住戶近況如何?九旬黎伯昨(22 日)終「成功爭取」、獲恩恤安置上公屋。但有人歡喜有人愁,侯先生睇樓已達十次、仍未成功租屋,更因加入抗議、未簽退租協議,遭平民屋宇起訴。盼陪伴媽媽居家安老的羅太,至今未找到合適居所,終「向現實低頭」,安排媽媽進老人院,嘆道「好像被迫要分開了」,這一回,到年逾七旬的她,開始為尋覓新居租信而擔憂。

落成逾半世紀的石硤尾大坑西邨今年重建,三月是街坊遷出死線,平民屋宇提出兩個「安置」方案,都是派津貼,街坊不會獲得居住單位安置。 2021 年敲定重建方案、去年六月提出安置計劃,一班街坊展開曠日持久的抗爭,從擺街站、到向房屋局、市建局請願、向立法會議員申訴、拒絕簽署退租協議、爭取「一屋換公屋」、拒津貼,馬不停蹄。

臨近死線、街坊仍在抗爭。走入大坑西邨,民樂樓地下對出掛起了一排寫上血紅「慘」字白裇衫;仰望四樓走廊外牆,亦有一幅「慘」字白布。昨日下午三時半,街坊提著摺枱椅子,寒風中,在白布底下開街站,訴說不滿重建「安置」方案,街坊有何「慘況」。

《集誌社》去年七月曾報道,一群街坊就算有津貼仍難安居,特別是長者戶,控訴難覓租住單位。記者跟進這群「搵屋難」的街坊,有獨居長者、有雙老照顧者,半年過去、死線越來越近,他們近況如何?

記者採訪黎伯,剛巧他收到房屋署信件,獲體恤安置,分配元州邨 39 樓單位。

九旬黎伯喜獲體恤安置公屋 「𠵱家唔使驚,有個竇口就得啦!」

91 歲、獨居民安樓三樓的黎伯,每日撐著拐杖、走三層樓外出買飯。他去年七月向《集誌社》嘆道,但求有個安樂窩,惜因年老,無業主願向他放租,重建迫近,還未找到落腳地,感到徬徨,「人有三衰六旺,我𠵱家係最衰嘅時間。最尾嘅時間,都冇啖安樂飯…」

經歷半年憂慮,還有一個多月便要遷出,記者昨日( 22 日)採訪黎伯,剛巧他收到房屋署信件,獲體恤安置,分配元州邨 39 樓單位,本月 29 日起租。黎伯感高興,「佢畀地方我已經好滿意啦,咁多人都申請唔到。」他預計農曆新年入伙,有望趕及三月死線前搬遷。

折騰申過渡屋終落選

去年平民屋宇提出「安置」方案,黎伯甚為擔憂,他憶述,透過屋邨社工隊,申請啟德過渡性房屋,一個老人從石硤尾走到啟德、走走趯趯,最後攪珠落選。「又上又落周圍搵,亂七八糟,攪珠又話攪唔到,畀後生攞晒」。

或許因禍得福,他同步申請公屋,昨日終收到好消息。「𠵱家唔使驚,有個竇口就得啦!」他說,早前擔心入住過渡屋,兩年約滿要再搬,如今放下心頭大石,元州邨有升降機、近地鐵站,適合長者居住,「直情方便啦,仲有個商場添」。

半年前,黎伯受訪時,對揾屋感到徬徨。(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譚國僑: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

關注大坑西邨重建的前區議員譚國僑表示,去年八月曾替黎伯申請體恤安置上公屋,惟當局拒絕。他指出,近期政府開綠燈,願體恤安置弱勢街坊,質疑政府最初是怕其他居民有同樣期望,故拖延至最後階段。翻查資料,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去年七月表示,公屋申請和輪候有嚴格機制確保公平性,非必要地使用公屋資源安置大坑西邨居民,將對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做成不公。她又指,平民屋宇是大坑西邨承批人,有責任妥善安置租戶,房屋局知悉平民屋宇向居民提供全面和合理的安置計劃。

譚表示,同意政府體恤安置黎伯,但個案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處理程序對其他居民不公。他說,因大坑西邨多數是年逾 60 歲、同樣是上年紀的街坊,但他們只能接受平民屋宇的方案,沒有選擇,「無妥善安置、只有強迫遷置」,「街坊願意放棄租金津貼,只是想安居,現在的做法不是以人為本。」

前區議員譚國僑表示,黎伯的個案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七旬長者搵樓十次失敗

有人歡喜有人愁,有長者至今未覓得落腳點。今年 73 歲的侯先生是抗爭一員,他不滿平民屋宇的「安置」方案,未簽「退租協議」。他去年七月向《集誌社》表示,曾 七次到地產舖找租盤,業主都因他的年紀而拒租;也試過叫女兒租樓,但業主也因她有老父而拒租,「簡單來說,就是不租給我」。

事隔半年,一家五口同住的侯先生,還未定去向。他本月再找了三個租盤,看中深水埗的單位,業主又因他年紀大而拒租;另外兩個大角咀的單位,業主雖願放租,他卻認為位置和環境惡劣,不宜一家大小、孫兒居住。「因為我年紀大、冇收入。你話你有個女,點知你個女支唔支持你?仲有你咁老,你喺間屋有咩事咁點算。」

遭平民屋宇起訴 擬和解結束抗爭:雖敗猶榮

前路未明之際,平民屋宇上月起訴多名租戶,指他們違約、霸佔單位,侯先生同遭起訴。這次,他嘆無奈妥協,只好還交單位、結束抗爭,但覺「雖敗猶榮」。「好唔忿氣!」侯先生激動說,街坊所爭取的,只是公屋安置,從無過份要求,也未曾討錢,「我哋爭取嘅嘢其實好簡單,但做唔到」。

如今平民屋宇出動法律手段,侯先生坦言難續對抗,打算月底簽和解協議、繼續尋覓單位搬走,只盼在農曆新年後,能讓小家庭安居。

盼親料 103 歲母親 終須「向現實低頭」

就算是一早簽了退租協議的羅太,剩一個多月時間,也因照顧者的身分,未找到居所。羅太今年 73 歲,與丈夫住在民強樓五樓, 103 歲的媽媽住在樓上。媽媽只能卧床、無法溝通,羅太每日到樓上照顧媽媽、替媽媽洗澡。

去年七月,羅太向《集誌社》表示,希望居家安老、親自照顧媽媽,但坐輪椅、無法動彈的媽媽,進不了浴室,故需有像公屋設計,具去水位的騎樓、連接浴室的單位,才可在騎樓洗澡替媽媽。這設計一般私樓難見,而且需要簡約間隔的單位,以便推動輪椅,租客也不能擅改業主設計。

昨日記者再探訪羅太,她仍未找到合適單位,故決定「向現實低頭」,安排媽媽到老人院。

她向記者道出,這些年當照顧者的心路。2015 年,媽媽仍可健康走動,羅太當年替媽媽輪候老人院做個保障,但一直覺得自己仍有氣有力,故希望照顧媽媽晚年,就算輪到了,也沒有入住。

母無法彈動吞嚥 辛苦孝順女望伴身旁

近這三數年,媽媽狀況越來越差,曾跌倒兩次,致無法動彈;疫情期間膽石發炎,開始無法吞嚥、要插胃喉。媽媽只能躺著、睜睜眼睛。羅太請了一位工人照顧媽媽,但她還是要到樓上照顧媽媽,每次出門覆診,羅太也要和丈夫及工人,三人合力搬媽媽上輪椅、推她到醫院。

照顧雖苦,但能每日與至親相見、報答養育之恩,她仍覺快樂。「我覺得在家裡,就是如果有能力的話,是不是始終都好一點呢…以前經常有人問我,這樣是否辛苦點?我做得到,我就不覺得辛苦了。還有最主要的是,你每晚都見到她。她現在不懂說話,其實我也不知道她是否知情,怎樣都是在自己身邊比較好」。

體恤安置上公屋 不能同住

她仍在堅持,希望留在媽媽身邊,就算搬也望住在一起。 3 月 4 日便是遷出限期,仍找不到合適的無障礙住所。「租村屋地方夠大,但二樓三樓不用想了,地下就要人家願意改裝設計,還有蛇蟲鼠蟻。而且出入不方便,就真的沒辦法。」

她曾向鄰舍輔導會查詢,媽媽申請公屋恩恤安排,惟發現恩恤只能處理媽媽一人的申請、戶籍不能包括羅太,「我要跟著她,因為只有姐姐一個人是搞不定的」,結果便放棄申請。

「像被迫要分開了」

「現在就好像被迫要分開了,你租不到房子…」羅太嘆道,只好改變初衷,去年底重新替媽媽找老人院,在剛剛的周日獲通知有宿位。她自己就尚未開始找落腳點,因媽媽一天安排未定、她都不能找地方住,「我想著,如果媽媽住進老人院,我都是在附近找房子的了。」

還不到兩個月,她焦急起來,擔心找不到地方住。從一開始爭取「一屋換公屋」、冀居家安老,到後來體恤安置不果,終向現實低頭,慨嘆政府沒有申援手,「沒有人情味了, 時移勢易…」她亦嘆,這個世代連說話也變得敏感,找一個人「為民請命」、發聲也難,街坊只可無聲妥協。

羅太批評,政府引入市建局重建,卻在安置上撇清關係,未安排其他居住選擇,令街坊陷入流離失所,「這條邨這麼多年了,我媽現在 103 歲,還有這裡 1964 年落成、那時候住進來的年輕人,現在都老了,有些八、九十歲。」

102 歲的媽媽無法彈動,要由羅太替她洗澡。浴室是單人企位,浴室是單人企位,在浴室門口的騎樓位置,替媽媽洗澡。她擔心,出去租樓,難找到這種公屋設計的浴室。(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羅太不是單一個案。譚國僑指,有 80 多歲的街坊,與折肢妻子和兒、媳、孫兒同住,雙老符合公屋體恤安置要求,但家人則不能一同入住。他指,他們是低收入家庭,理應合符資格,故不理解程序。

譚又指,像羅太的照顧者,除了要解決家居無障礙設施的困難,也要思考私樓通常是兩年期租約,若兩年後業主不續租,雙老應如何面對?「政府幫手就解決到問題,現在完全不是妥善安置。」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就認為值得商榷,一般情況下,看不見羅太不能依親恩恤上公屋的原因,如她是因資產超標,則反映其有能力租私樓。他表示,騎樓連廁所的設計,多數是舊式公屋,近十年興建的多數是新式公屋、廁所獨立而不連騎樓,加上未來趨勢是新式公屋,要分配至舊式要視乎供應量。

招表示,雖然新式設計廁所不連騎樓,但廁所面積較大,適合長者居住的一、二人單位,廁所也用摺門,便利輪椅出入;加上單位門口的台階,也可加置斜台,或能應對長者需要。不過,他相信部分私樓也有類似設計,現時亦有不少行動不便的長者居於私樓。

自 2023 年 6 月平民屋宇公布大坑西新邨重建及回遷安排,截至 2024 年 1 月 7 日,平民屋宇收到 1,202 個租戶(98%) 遞交接受重建《回條》,其中有 1,164 租戶(95%)已簽妥相關法律文件,超過 240 戶已主動提前交回單位。

上月平民屋宇起訴部分拒簽退租協議的數十位街坊,指他們霸佔單位、要求交還。平民屋宇當時回覆查詢表示,剩餘「極少數」嚴重違反租約、逾期沒有遞交《回條》,或未簽妥文件的「相關佔用人」,平民屋宇「只好啟動法律程序收回單位」,以便重建工程能按計劃展開,讓「大部分」接受重建方案並的租戶,可如期於重建後回遷。據了解,部分抗議街坊正聯絡律師團隊商討方向。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無處不閱讀|欣賞獨立書店選書視角 參展商:步伐較慢,讀者能靜下來聽介紹書本

書展2025|年度主題講飲食 習近平、國安書籍放當眼處 移英港人入場買中文書

獨立書展|獨立出版生態調查:國安法減創作自由 獵人書店周四起辦獨立書展

大坑西邨|追蹤半年 三位街坊覓屋記 九旬黎伯獲體恤安置 兩老住戶仍徬徨

香港紀事
·
·
IPFS
·
大坑西邨即將重建,今年三月是街坊搬遷「死線」,管理屋邨的平民屋宇公司,提出安置方案僅派津貼,並無居所重置安排。《集誌社》去年七月報道街坊困境,91 歲獨居的黎伯,當時找不到落腳點,對前景徬徨;73 歲侯先生,找了七個租盤,無一願租予長者;73 歲的羅太,要照顧 103 歲母親,難覓像公屋一樣、有騎樓連廁所的單位,讓她替坐輪椅的母親洗澡。他們都期望,政府安排「一屋換公屋」安置。
走入大坑西邨,民樂樓地下對出掛起了一排寫上血紅「慘」字白裇衫。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廖俊升
攝影|梁文熙

大坑西邨即將重建,今年三月是街坊搬遷「死線」,管理屋邨的平民屋宇公司,提出安置方案僅派津貼,並無居所重置安排。《集誌社》去年七月報道街坊困境,91 歲獨居的黎伯,當時找不到落腳點,對前景徬徨;73 歲侯先生,找了七個租盤,無一願租予長者;73 歲的羅太,要照顧 103 歲母親,難覓像公屋一樣、有騎樓連廁所的單位,讓她替坐輪椅的母親洗澡。他們都期望,政府安排「一屋換公屋」安置。

搬遷死線迫在眉睫,「一屋換公屋」仍未能如願。《集誌社》追蹤他們的個案半年,三個住戶近況如何?九旬黎伯昨(22 日)終「成功爭取」、獲恩恤安置上公屋。但有人歡喜有人愁,侯先生睇樓已達十次、仍未成功租屋,更因加入抗議、未簽退租協議,遭平民屋宇起訴。盼陪伴媽媽居家安老的羅太,至今未找到合適居所,終「向現實低頭」,安排媽媽進老人院,嘆道「好像被迫要分開了」,這一回,到年逾七旬的她,開始為尋覓新居租信而擔憂。

落成逾半世紀的石硤尾大坑西邨今年重建,三月是街坊遷出死線,平民屋宇提出兩個「安置」方案,都是派津貼,街坊不會獲得居住單位安置。 2021 年敲定重建方案、去年六月提出安置計劃,一班街坊展開曠日持久的抗爭,從擺街站、到向房屋局、市建局請願、向立法會議員申訴、拒絕簽署退租協議、爭取「一屋換公屋」、拒津貼,馬不停蹄。

臨近死線、街坊仍在抗爭。走入大坑西邨,民樂樓地下對出掛起了一排寫上血紅「慘」字白裇衫;仰望四樓走廊外牆,亦有一幅「慘」字白布。昨日下午三時半,街坊提著摺枱椅子,寒風中,在白布底下開街站,訴說不滿重建「安置」方案,街坊有何「慘況」。

《集誌社》去年七月曾報道,一群街坊就算有津貼仍難安居,特別是長者戶,控訴難覓租住單位。記者跟進這群「搵屋難」的街坊,有獨居長者、有雙老照顧者,半年過去、死線越來越近,他們近況如何?

記者採訪黎伯,剛巧他收到房屋署信件,獲體恤安置,分配元州邨 39 樓單位。

九旬黎伯喜獲體恤安置公屋 「𠵱家唔使驚,有個竇口就得啦!」

91 歲、獨居民安樓三樓的黎伯,每日撐著拐杖、走三層樓外出買飯。他去年七月向《集誌社》嘆道,但求有個安樂窩,惜因年老,無業主願向他放租,重建迫近,還未找到落腳地,感到徬徨,「人有三衰六旺,我𠵱家係最衰嘅時間。最尾嘅時間,都冇啖安樂飯…」

經歷半年憂慮,還有一個多月便要遷出,記者昨日( 22 日)採訪黎伯,剛巧他收到房屋署信件,獲體恤安置,分配元州邨 39 樓單位,本月 29 日起租。黎伯感高興,「佢畀地方我已經好滿意啦,咁多人都申請唔到。」他預計農曆新年入伙,有望趕及三月死線前搬遷。

折騰申過渡屋終落選

去年平民屋宇提出「安置」方案,黎伯甚為擔憂,他憶述,透過屋邨社工隊,申請啟德過渡性房屋,一個老人從石硤尾走到啟德、走走趯趯,最後攪珠落選。「又上又落周圍搵,亂七八糟,攪珠又話攪唔到,畀後生攞晒」。

或許因禍得福,他同步申請公屋,昨日終收到好消息。「𠵱家唔使驚,有個竇口就得啦!」他說,早前擔心入住過渡屋,兩年約滿要再搬,如今放下心頭大石,元州邨有升降機、近地鐵站,適合長者居住,「直情方便啦,仲有個商場添」。

半年前,黎伯受訪時,對揾屋感到徬徨。(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譚國僑: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

關注大坑西邨重建的前區議員譚國僑表示,去年八月曾替黎伯申請體恤安置上公屋,惟當局拒絕。他指出,近期政府開綠燈,願體恤安置弱勢街坊,質疑政府最初是怕其他居民有同樣期望,故拖延至最後階段。翻查資料,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去年七月表示,公屋申請和輪候有嚴格機制確保公平性,非必要地使用公屋資源安置大坑西邨居民,將對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做成不公。她又指,平民屋宇是大坑西邨承批人,有責任妥善安置租戶,房屋局知悉平民屋宇向居民提供全面和合理的安置計劃。

譚表示,同意政府體恤安置黎伯,但個案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處理程序對其他居民不公。他說,因大坑西邨多數是年逾 60 歲、同樣是上年紀的街坊,但他們只能接受平民屋宇的方案,沒有選擇,「無妥善安置、只有強迫遷置」,「街坊願意放棄租金津貼,只是想安居,現在的做法不是以人為本。」

前區議員譚國僑表示,黎伯的個案反映當局有能力安置、只是不做。(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七旬長者搵樓十次失敗

有人歡喜有人愁,有長者至今未覓得落腳點。今年 73 歲的侯先生是抗爭一員,他不滿平民屋宇的「安置」方案,未簽「退租協議」。他去年七月向《集誌社》表示,曾 七次到地產舖找租盤,業主都因他的年紀而拒租;也試過叫女兒租樓,但業主也因她有老父而拒租,「簡單來說,就是不租給我」。

事隔半年,一家五口同住的侯先生,還未定去向。他本月再找了三個租盤,看中深水埗的單位,業主又因他年紀大而拒租;另外兩個大角咀的單位,業主雖願放租,他卻認為位置和環境惡劣,不宜一家大小、孫兒居住。「因為我年紀大、冇收入。你話你有個女,點知你個女支唔支持你?仲有你咁老,你喺間屋有咩事咁點算。」

遭平民屋宇起訴 擬和解結束抗爭:雖敗猶榮

前路未明之際,平民屋宇上月起訴多名租戶,指他們違約、霸佔單位,侯先生同遭起訴。這次,他嘆無奈妥協,只好還交單位、結束抗爭,但覺「雖敗猶榮」。「好唔忿氣!」侯先生激動說,街坊所爭取的,只是公屋安置,從無過份要求,也未曾討錢,「我哋爭取嘅嘢其實好簡單,但做唔到」。

如今平民屋宇出動法律手段,侯先生坦言難續對抗,打算月底簽和解協議、繼續尋覓單位搬走,只盼在農曆新年後,能讓小家庭安居。

盼親料 103 歲母親 終須「向現實低頭」

就算是一早簽了退租協議的羅太,剩一個多月時間,也因照顧者的身分,未找到居所。羅太今年 73 歲,與丈夫住在民強樓五樓, 103 歲的媽媽住在樓上。媽媽只能卧床、無法溝通,羅太每日到樓上照顧媽媽、替媽媽洗澡。

去年七月,羅太向《集誌社》表示,希望居家安老、親自照顧媽媽,但坐輪椅、無法動彈的媽媽,進不了浴室,故需有像公屋設計,具去水位的騎樓、連接浴室的單位,才可在騎樓洗澡替媽媽。這設計一般私樓難見,而且需要簡約間隔的單位,以便推動輪椅,租客也不能擅改業主設計。

昨日記者再探訪羅太,她仍未找到合適單位,故決定「向現實低頭」,安排媽媽到老人院。

她向記者道出,這些年當照顧者的心路。2015 年,媽媽仍可健康走動,羅太當年替媽媽輪候老人院做個保障,但一直覺得自己仍有氣有力,故希望照顧媽媽晚年,就算輪到了,也沒有入住。

母無法彈動吞嚥 辛苦孝順女望伴身旁

近這三數年,媽媽狀況越來越差,曾跌倒兩次,致無法動彈;疫情期間膽石發炎,開始無法吞嚥、要插胃喉。媽媽只能躺著、睜睜眼睛。羅太請了一位工人照顧媽媽,但她還是要到樓上照顧媽媽,每次出門覆診,羅太也要和丈夫及工人,三人合力搬媽媽上輪椅、推她到醫院。

照顧雖苦,但能每日與至親相見、報答養育之恩,她仍覺快樂。「我覺得在家裡,就是如果有能力的話,是不是始終都好一點呢…以前經常有人問我,這樣是否辛苦點?我做得到,我就不覺得辛苦了。還有最主要的是,你每晚都見到她。她現在不懂說話,其實我也不知道她是否知情,怎樣都是在自己身邊比較好」。

體恤安置上公屋 不能同住

她仍在堅持,希望留在媽媽身邊,就算搬也望住在一起。 3 月 4 日便是遷出限期,仍找不到合適的無障礙住所。「租村屋地方夠大,但二樓三樓不用想了,地下就要人家願意改裝設計,還有蛇蟲鼠蟻。而且出入不方便,就真的沒辦法。」

她曾向鄰舍輔導會查詢,媽媽申請公屋恩恤安排,惟發現恩恤只能處理媽媽一人的申請、戶籍不能包括羅太,「我要跟著她,因為只有姐姐一個人是搞不定的」,結果便放棄申請。

「像被迫要分開了」

「現在就好像被迫要分開了,你租不到房子…」羅太嘆道,只好改變初衷,去年底重新替媽媽找老人院,在剛剛的周日獲通知有宿位。她自己就尚未開始找落腳點,因媽媽一天安排未定、她都不能找地方住,「我想著,如果媽媽住進老人院,我都是在附近找房子的了。」

還不到兩個月,她焦急起來,擔心找不到地方住。從一開始爭取「一屋換公屋」、冀居家安老,到後來體恤安置不果,終向現實低頭,慨嘆政府沒有申援手,「沒有人情味了, 時移勢易…」她亦嘆,這個世代連說話也變得敏感,找一個人「為民請命」、發聲也難,街坊只可無聲妥協。

羅太批評,政府引入市建局重建,卻在安置上撇清關係,未安排其他居住選擇,令街坊陷入流離失所,「這條邨這麼多年了,我媽現在 103 歲,還有這裡 1964 年落成、那時候住進來的年輕人,現在都老了,有些八、九十歲。」

102 歲的媽媽無法彈動,要由羅太替她洗澡。浴室是單人企位,浴室是單人企位,在浴室門口的騎樓位置,替媽媽洗澡。她擔心,出去租樓,難找到這種公屋設計的浴室。(資料圖片/ 梁文熙攝)

羅太不是單一個案。譚國僑指,有 80 多歲的街坊,與折肢妻子和兒、媳、孫兒同住,雙老符合公屋體恤安置要求,但家人則不能一同入住。他指,他們是低收入家庭,理應合符資格,故不理解程序。

譚又指,像羅太的照顧者,除了要解決家居無障礙設施的困難,也要思考私樓通常是兩年期租約,若兩年後業主不續租,雙老應如何面對?「政府幫手就解決到問題,現在完全不是妥善安置。」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就認為值得商榷,一般情況下,看不見羅太不能依親恩恤上公屋的原因,如她是因資產超標,則反映其有能力租私樓。他表示,騎樓連廁所的設計,多數是舊式公屋,近十年興建的多數是新式公屋、廁所獨立而不連騎樓,加上未來趨勢是新式公屋,要分配至舊式要視乎供應量。

招表示,雖然新式設計廁所不連騎樓,但廁所面積較大,適合長者居住的一、二人單位,廁所也用摺門,便利輪椅出入;加上單位門口的台階,也可加置斜台,或能應對長者需要。不過,他相信部分私樓也有類似設計,現時亦有不少行動不便的長者居於私樓。

自 2023 年 6 月平民屋宇公布大坑西新邨重建及回遷安排,截至 2024 年 1 月 7 日,平民屋宇收到 1,202 個租戶(98%) 遞交接受重建《回條》,其中有 1,164 租戶(95%)已簽妥相關法律文件,超過 240 戶已主動提前交回單位。

上月平民屋宇起訴部分拒簽退租協議的數十位街坊,指他們霸佔單位、要求交還。平民屋宇當時回覆查詢表示,剩餘「極少數」嚴重違反租約、逾期沒有遞交《回條》,或未簽妥文件的「相關佔用人」,平民屋宇「只好啟動法律程序收回單位」,以便重建工程能按計劃展開,讓「大部分」接受重建方案並的租戶,可如期於重建後回遷。據了解,部分抗議街坊正聯絡律師團隊商討方向。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