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法文所素人求生記】文科生的碩士論文心路歷程

還有話要說
·
(修改过)
·
IPFS
·

從法國回來後,我就決定嘗試報考法文研究所。除了發現自己對法文依然懷有熱情之外,我也希望能更深入鑽研法國文化,了解歷史與哲學,並投入一個強度更高、節奏更密集的學習環境。這份選擇雖然充滿未知,但對我而言,卻是一種回應內心召喚的行動。這段經歷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它不只是讓我獲得一張畢業證書,更強化了我的邏輯與批判思考能力。這些能力或許無法立刻反映在薪資或職涯發展上,但我相信,它們對未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透過自身經驗,談談各階段所遇到的困難、我學到的事,以及當時的心情。如果你正覺得被困住,希望其中的一些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感到孤單,希望能讓你感到被理解與陪伴;如果你已經海闊天空,那希望你能會心一笑囉!

論文的起點:選題焦慮與問題意識

還未下筆的研究生,常會抱著「我要研究一個對學術界有貢獻的主題」或「我要研究一個從未有人探討過的主題」這類想法。這樣的壓力往往讓選題陷入停滯。其實,碩士論文並不需要一個全然創新的主題,只要換一個角度切入,即便是被研究過無數次的題目,也仍有發揮空間。

多數學生都有特別喜愛的作者或作品。例如,二十世紀法語文學中最歷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卡繆的《異鄉人》,可能就是許多法語學習者初次接觸小說時的首選。但那麼多人都寫過卡繆了,還能寫出什麼新意?這時候,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便浮現出來。

如果論文沒有圍繞一個明確且可行的問題意識展開,很可能會在資料搜尋過程中迷失方向。研究範圍難以限縮,相關文本也無從有效篩選,常會覺得「這好像有關、那也似乎沾點邊」,結果就是不停地找資料、讀資料,卻看不到盡頭。當想處理的範圍過於龐大,超出一篇碩士論文的可處理程度時,只會讓自己更加疲憊。與其邊寫邊卡,不如一開始就花時間釐清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有很多種定義。對我來說,就是在感興趣的主題中,找出一個值得深入的切入點,並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展開討論。它要大到能展開足夠多的思考方向,也要小到能在一篇論文中聚焦深入地探討。問題意識不是形式,而是整篇論文的骨架;當它被確立下來,寫作才會有方向,而不是像在迷霧中堆疊資料、拼湊文字。

指導教授:選擇與被選

指導教授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不僅提供方向建議,有時甚至是這段期間唯一真正理解你的人。

師生關係其實是雙向選擇。學生與老師會在研究領域與個性這兩個層面互相評估是否適合合作。選擇研究專長與自己主題接近的老師,才能有效率地獲得指導,少走冤枉路。最理想的情況是,你感興趣的題目剛好也是老師關注的方向,那麼這段合作便可能發展出雙方都獲益的成果。

至於個性方面,老師當然都喜歡認真主動的學生;而老師也很容易察覺學生是否只是想打伸手牌、靠別人帶飛。畢竟指導論文是一項無償工作,教授們除了備課、教學,還要處理系務與進行自己的研究。這麼忙碌的生活,如果學生不夠積極,老師也很難願意額外付出時間與心力。

正因如此,學生在挑選教授時,也會特別考量對方的風格。有些老師看起來嚴肅,學生比較少主動接近;有些老師親切受歡迎,但一口氣接三、四位學生,也無法投入太多時間在每個人身上。我曾聽一位學姊說,她還得親自拿論文去提(ㄅㄧ)醒(ㄆㄛˋ)教授閱讀。

不過說實在的,多數情況下都是教授在挑學生,學生的選擇權不大。能被選中就已經非常幸運了。當時我帶著題目拜訪三位教授,全都遭到婉拒。或許他們對我的主題沒興趣,也可能是我的問題意識還不夠明確。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陌生開發的挫折感。

更現實的是,就算你準備好了,也不一定找得到對應領域的老師。進入研究所後我才發現,很多主題其實系上根本沒有老師涉獵。我原本想找一位研究女性主義的老師,但系上沒有人專精此領域。幸運的是,教論文方法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對我的題目表現出興趣,後來我們的合作也進行得很順利。總之,指導教授的選擇,真的很講緣分。

此外,指導教授給予的不只是學術上的幫助,往往也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他是唯一真正了解你的研究內容,並認同其價值的人。雖然大家都在寫論文,但每個人主題不同,你實際卡關的地方,往往只有指導教授能夠理解。有時候我也會懷疑:「真的有人在乎我寫的東西嗎?」或「是不是該休學去找工作了?」在那些自我懷疑的低潮時期,是指導教授一次次鼓勵我:「不要放棄。」

論文寫作的社交焦慮: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修課結束、進入全心撰寫論文的階段,我的一天通常是這樣展開的:抗拒起床,因為起床就意味著得回到書桌。我最有效率的時間是早上,但如果中午前沒有進度,吃完午餐後就會感到沮喪,覺得今天又浪費了。如此循環反覆,只要一離開書桌,就會湧上一股罪惡感。

有時候,坐在書桌前一整天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就會想要出門或見見朋友,轉換一下心情。但一想到可能會遇到「什麼時候畢業」的關心,心裡就很掙扎。

作為一位延畢兩年的研究生,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每當需要向親友解釋為何還沒畢業,心中積壓的焦慮就會再次浮現,「我是不是不該出現在這裡」的自我質疑也會浮上心頭。雖然理解大家是出於關心,但其實我更希望他們問我有沒有吃飽、睡好。因為,我早已在心中無數次問過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畢業?」

我漸漸不想出門、不想社交,不是因為真的不想,而是每一次走出門,都得掙脫心裡那層無形的壓力。

發展第二專長:不務正業的必要性

你是否也聽說過,許多研究生在寫論文期間,都意外發展出自己的第二專長?《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作者畢恆達提到,他在寫論文時馬桶總是刷得特別乾淨;我表姊則開始編織手工包,而一向討厭運動的我,則是在不想寫作的時候跑去健身房。那陣子,我的體重創下新低,體態也變得更加緊實。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在應該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還要主動找事做?因為當你每天閉上眼睛前、睜開眼睛後,腦中都只剩「論文」兩個字時,就會發現自己急需一個出口來轉移注意力。而多一件事做,也能幫助你重新建立生活節奏,重拾對時間的掌控感。

寫論文不像上班打卡,它長期佔據研究生的大腦。除了睡覺(如果沒夢到論文的話)之外,無論出門、搭車、甚至洗澡,腦中總在繞著進度打轉。我們常誤以為時間很多,因此產生「現在不寫也沒關係,反正今天還長」的錯覺,結果一天結束仍是一字未寫。

這時候,如果安排一項固定活動,例如打掃或運動,就能幫助劃出明確的時間界線。你會開始想:「我下午有一小時要去健身,剩下的時間得拿來寫論文。」這樣反而讓時間變得更可控、更具體。

還有一個好處是:這能幫助你重建自信。寫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我是不是一無是處」的自我懷疑。寫不出來、畢不了業、沒有收入,這些現實會持續削弱你的自我價值。但若能投入一件自己喜歡,且能看見進展的事,成就感就不再只依賴論文進度,整體狀態也會穩定許多。

結語

今年我意外得知,法文所的入學考試取消了。其實從我畢業那年起,系上就陸續修正多項規範,例如取消 DELF C1 畢業門檻、開放外系學分納入、放寬論文形式等。從這些改變可見招生困難,也反映出文學科系的式微。在理科當道的現在,選擇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中掙扎,或許看起來不是最「聰明」的決定。不過,會選擇這條路的你,一定也曾在語言與文學之中,感受到某種難以言喻的共鳴。

正是這樣的共鳴,支持你在這條路上持續前行。如果此刻的你正埋首論文之中,我想告訴你:現在這個世界看似只剩下論文,而你也彷彿成了這個孤島上唯一的居民。旁人可能無法理解你為何還沒畢業,甚至以為這只是交一份期中報告那麼簡單。但我想告訴你,這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如果你覺得疲憊,想停下腳步,那也沒關係。不妨喘口氣,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麼想要唸書、為什麼想要寫論文。

CC BY-NC-ND 4.0 授权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對我的文字有一點點共鳴,歡迎用讚賞告訴我,讓我知道這些話不只是我一個人說說而已。: )

還有話要說對文字和語言懷抱執念,有著《午夜巴黎》中吉爾迷戀昨日的老靈魂,《紐約哈哈哈》法蘭西斯卡的粗線條浪漫和孩子氣的夢想,也想和《春心蕩漾》的拉菲一樣,有柔軟的心,也有面對選擇的勇氣。這裡會寫生活、書、影劇,以及那些我想為被歷史遮蔽的聲音留下位置的文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瑜伽墊上的觀察】給瑜伽初學者的選擇指南:教室、課程與老師怎麼挑?

【台灣職場雜記】浪漫法式餐酒館裡的地獄廚房?我的餐飲業打工初體驗!(大概也是最後一次了)

波爾多語言學校生活隨筆
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