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溝通分析基礎認證(第一天)
今天參加了陳雅英老師的「溝通分析基礎認證課程(TA101)」第一天。大學時期就知道溝通分析(TA),當時的入門書是《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比較完整的理論則有《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TA Today)》一書。近年來,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的暢銷,溝通分析又受到一些關注,但印象中,在心理諮商領域已經式微。
我過去一直覺得工作坊費用昂貴,不如買書自己鑽研來得經濟實惠。但這次人生換線,擔心履歷上的空白會影響社會觀感(這也是內在「批判型父母CP」的聲音),於是決定直接參與工作坊取得一些「證明」。親身體驗後我才發現,貴有它的道理,許多書本無法解答的疑惑,都能在課程中得到釐清。
課程中,老師提到「安撫」是她特別喜歡的TA概念,分為正向與負向、有條件與無條件四種類型。我問道:「有條件的安撫是否與批判型父母(Critical Parent, CP)有關?」老師回應,確實有些關聯。有條件的安撫與建立規範相關,而無條件的安撫則關乎存在本身。
我進一步問:「成人(Adult, A)的準則是否會受社會價值觀影響?」例如「人在社會應該要有工作」,這是基於理性(A),還是受社會價值觀影響的自我批判(CP)?老師解釋,養活自己需要工作屬於理性的思考,但若認為「一生應該只從事同一職業」,則屬於CP的觀點。
這裡其實很耐人尋味。我接著問:「那要怎麼區分A與CP?」因為有時我們會把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劃分為理性(Adult, A),那與CP(Critical Parent)有什麼區別呢?老師回答,當處在CP狀態時,會有「我好,你不好」的感覺;而在A狀態中,則是「我好,你也好」的狀態。當然,這其中還可以再思考「好與不好」是否是種主觀認定?會不會造成問題等等。
從問答的內容應該可以看出,對於已經有初步概念的人來說,參加工作坊確實能快速釐清問題、深化理解,並實際體驗理論的應用。可惜腳本分析的部分要到TA202課程才會深入探討,但值不值得投入時間與金錢,有沒有要深入這個體系又是需要考量的地方。
2025.08.02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