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得不到,是我們不想要
這幾天讀了一本書,叫做《最小阻力之路》。其中有個觀點深深擊中了我:我們為什麼常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是我們並不真的「想要」,或者說,我們不敢要。
書中有個核心理念:我們不能用「問題製造」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嘗試「解決」,也未必真的能解決。與其陷入反覆拉扯的「問題—解決」回路,不如用「創造」的方式去創造一個成果。當我們專注於創造出一個作品、一個結果,問題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被自然化解。
比如,我們想減肥,是因為想穿漂亮的衣服,獲得別人的青睞,這是一股拉力。但與此同時,另一股拉力也在拉扯我們——健身很難,飲食要控制,美食太誘人,懶惰又天然。於是,我們被這兩股力量來回拉扯著,很多時候什麼都沒做成。
這時候,不如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什麼?這不是簡單地問你想要什麼,而是要深層次地思考,你減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取悅別人嗎?你取悅別人又是想要什麼呢?想清楚最原始的那個點,也許就能跳出這種循環。
看完這本書後,我有了一個新習慣:在很多日常時刻,無聊也好、做事也好、決策也好,我都會停下來問自己一句:「我想要什麼?」說來也怪,生活中很多「沒有得到想要的」,其實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沒有真的「想要」。
比如,我這個暑假到姑媽的避暑房來住,發現房間裡沒有一張合適的辦公桌。我需要一張辦公桌,但我看到姑媽的床頭櫃還能湊合用,於是就一邊彆扭一邊心知肚明地「將就」了好些天。
直到我在外面玩,第二天要回來了,我才因為那種難受的、彆扭的床頭櫃桌子使用體驗,終於上網買了一張摺疊桌。一百來塊錢,第二天就到了。現在它安安穩穩地擺在房間裡,讓我工作、寫作都方便了很多。
我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麼要拖那麼久,明明來的第一天就可以這麼做,是為了省這一百塊錢嗎?是擔心物流太慢嗎?是覺得我也許不會在這兒久留?我也說不清。總之,就是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把一件可以輕鬆解決的事,生生拖成了一個「忍受」的過程。
現實很簡單:這張桌子只要一百塊,第二天就能到。現實還告訴我:原來所謂的「將就」,其實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真正的需要。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件。前段時間我還買了一個運動相機,最初想著要錄些生活影片,剪輯出來發到網路上,和別人分享我的生活。剛買的時候我挺興奮的,拍這拍那的,後來卻因為感覺「沒啥好拍的」「自己生活太平淡」,就擱置了。
說到底,是我對那個「成果」並沒有想清楚,甚至可能從沒真正想要過。可能也有點小心思——我不太想讓熟人、他人看到那些內容。但這個限制,並不是我不去拍、不去創造的藉口。
就像我寫的這些內容一樣,我明明每天都有很多想法,想記錄,想抒發,但卻總是因為一些咿咿呀呀,而沒有被創造出來。我決心不再這樣,因為我清晰地意識到,我想寫,我想說,並且會想得越來越清晰,最終成果也會越來越豐滿。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的生活裡充滿了這種「看似合理、實則逃避」的時刻。而這些時刻,慢慢在限制我、拖住我,讓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不自由,也不快樂。
所以我決定做點改變。即使我還會猶豫,畢竟我也知道有很多想法確實是「一時興起」。但我會再問自己一句:「你真的想要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就去做,就去落實。
我想,《最小阻力之路》可能就是我通往更自由、更廣闊人生的一個起點。
去吧,你早該去了。想啊,你早就應該去做了。
Thanks so much for the love! It really keeps me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