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作為異質空間的凝視生產
-《觀光客的凝視3.0》第一章 理論
在娛樂、度假或觀光時,我們凝視著不期而遇的所有一切,作者使用凝視(gaze)來強調身體感官的體驗,有別與單純的觀看(seeing),凝視包括了我們的觀看方法、社會影響我們的方式與我們自身如何看待這些景物,人們透過各種觀念、技術、渴望、期待等社會文化濾鏡來凝視周圍的世界,個人經驗、記憶、規則、風格、影像或文本醒成了我們的凝視框架,讓觀光客對面前的自然、物質等不同空間產生各種感受。觀光凝視的形成條件是要先有一個社會活動與符號體系,而本書主要透過「偏離常軌(departure)」的概念來分析觀光,因為在觀光中人們可以有限度的脫離日常和例行的事情,讓感官投入一場刺激的活動,與平凡的生活形成對比,觀光活動成為了一種有別於日常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作者列出了觀光活動(tourism)最基本的一些特質,作為一種休閒活動,在工作與休閒劃分的脈絡下,成為是否「現代」的判別標準,空間上的移動、短期與暫時性、有別於個人旅行的大眾性質及對其娛樂性、感官刺激的預期心理和與日常的區隔,都是很重要的特質,在經由符號建構的凝視之下,觀光專業人士不斷複製、生產全新的對象,讓觀光凝視得以持續發展。從十三、十四世紀宗教導向的聖地朝拜到十七世紀末的壯遊,觀光開始發展成形,壯遊也在日後受到中產階級效仿,成為一種階級品味。十八世紀後,歐洲各地陸續興建觀光設施,鄉村地區也盛行於舉辦展銷會,上層階級以外的百姓也開始加入觀光旅行的行列,旅行成為現代社會的標記,當每個人都去旅行,沒去旅行的人就顯得有點落伍了,這也呼應了現在人類對於旅行的執著與熱衷。
布爾斯丁認為現代美國人無法直接體驗現實,反而喜歡假事件,觀光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觀察到這些參加團體旅遊的人,與景點當地的環境與居民是區隔開的狀態,美式旅館的泡泡環境讓他們完全不會受到異地陌生的干擾與不適應。後來也有許多學者發展或重新定義這個論點,研究現代人對於異國觀光的追求,但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飯店、渡假村都大同小異,當地的文化、藝術也被過度簡化和大量生產,與真實的樣貌有所出路。然而柯恩認為觀光型態的種類繁多,無須仰賴傳統環境泡泡的建構,馬坎歇爾的理論更對布爾斯丁的論點形成挑戰,他也同樣關注現代生活的不真實,但他認為觀光客正是展現了對真實的追尋,因為觀光客會透過別人的「真實生活」來看見自身經驗難以察覺的真實,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皆會讓外來者願意以觀光客的視角凝視。馬坎歇爾進一步研究這個現象的社會關係,觀光客的凝視並不會入侵到當地居民的私人領域,於是當地居民與觀光業者聯手打造各種後台,用人造、不自然的方式建構出觀光空間「舞台上的真實」,假事件便是觀光背後的社會關係造成的後果。為了維持常態、有意義、可以獲利的觀光景點出現,每個景點都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生產過程,他主張特定的自然景觀或文化景點通常會透過神聖化才能轉化成觀光儀式的聖物,成為大眾在一成不變的日常中想追尋的新鮮事。特納對朝聖的分析指出,脫離平時居住地之後的「中介迷離」的狀態使其得到的神聖的體驗,回歸日常後便會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某些學者借用此分析來研究觀光,認為這種狀態下所有人共同享有放縱的許可,經常發生「例行化的非例行」的行為。雪爾德斯探討世界蜜月旅行時,也發現出門遠行會使認進入中介迷離的狀態,平時的社會符碼會被推翻,當地無人知道自己,免於受集體監督的情況下使中產階級家庭嚴格的社會規範得以鬆綁與解放,例如我們出國的時候也會認為都花大錢出國了不用害怕買東西太貴,要盡量體驗當地生活比較重要,也會比平時還更加放縱自己,讓當下的自己和日常生活做出區隔,觀光和度假便成為了有別於日常的中介迷離地帶。
近年也有文獻批評「觀光凝視」的概念把這個行為簡化成單純的視覺經驗,忽略的身體經驗和其他的感官,「展演轉向(performance turn)」的說法也指出觀光客透過感官的體驗物品和場所的物質性等,並非把一切都當成符號解讀。對於日常、非日常的區分是觀光的基礎,首先要建立一生必去、可供凝視的獨特標的物,成為一種朝聖的中心,並觀看特定符號與紀念品的神聖化來讓觀光客化身符號學家,讓他們接觸當地實際上由虛擬構成的真實性。除了像是拍照、蓋紀念章等收藏家似的行為,也會觀看如博物館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是觀看在不尋常的脈絡中展謝的日常樣貌。這些觀看行為可以指出某個物件的特定符號存在,即使物品本身並非如此,作為觀光客看見的事物,一定程度上都會被建構成符號。當代觀光產業便是結合這些技術、符號、組織的論述,替參觀者建構有魅力的景點,有時這種建構、仿造出的真實會比本尊還有真實感,形成超真實場所,讓觀光客的感官能誇大的感受到真實。觀光客的凝視主要能分成教育、健康導向、團體凝聚、娛樂、遺產與記憶、國家論述等類型,隨著論述的不同而有社會性的差異,浪漫凝視看重隱私和獨處,認為身旁必須要是自己重要的人,集體凝視則是要有充滿歡樂的旅伴,與親朋好友共同有活力的旅遊。除此之外,還有走馬看花的旁觀凝視、宗教性的虔誠凝視、找尋文化和歷史意義的人類學凝視、環境凝視,在人人都能拍旅行影片分享的現在,媒體凝視也變得更加盛行,許多景點因為社群上的推薦而成為旅遊景點的清單之一,電影、影集的拍攝也會讓促進拍攝地的觀光活動,家庭凝視則是透過家庭合照的和樂建立出特別的家庭視角觀光脈絡。除了觀光中身體如何被看,許多觀光議題也開始關注被凝視後產生的後果,而觀光客不只凝視當地人,也受到當地人和觀光業者的凝視與觀察,形成互相凝視的現象,觀光客也成為了觀看的對象之一。全球化之後,大規模移動提升了觀光的地位,使其被推往世界新興秩序中心,而觀光和休閒、購物、藝術、文化、歷史、身體與運動的界線也逐漸在全球交混中模糊,成為民眾的其中一種生活方式,觀光反思形成一套學科與標準程序,使每個地方都能夠納入全球觀光模式中,修正並利用所在位置來發展自身的觀光潛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